[导读]相比之前的在职医生“多点执业”试点,“个体诊所”试点允许已离职或退休、资质合格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更具有实施意义。昆明曾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地区,受到各界关注。
内容导航: |
|
今年7月1日起,卫生部在天津、沈阳、长春、厦门、昆明5个城市开展一项试点,批准符合条件的医师设置个体诊所的申请。
相比之前的在职医生“多点执业”试点,“个体诊所”试点允许已离职或退休、资质合格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更具有实施意义。昆明曾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地区,受到各界关注。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提供的数字,截至今年5月17日,昆明市已有1223人办理医师多点执业,占昆明地区医师注册人数的5.32%。
针对“个体诊所”这一政策,有分析就认为,这对解决离职或退休医师的出路问题有积极影响。客观上,这也会使长期存在的“地下个体行医”合法化,既有利于增加合格,甚至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分布;也有助于监管,可以更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利益。
记者从昆明市卫生局获悉,该局近期会针对“批准个体诊所”的政策,形成初步意见推进这项工作。日前,记者前往昆明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再探小诊所现实情况。
现状
治疗:同样的“胃痛” 不一样的药
昆明王家桥一个小诊所,没有治疗室、处置室、配药室;看不到紫外线消毒灯、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基本的卫生消毒设备。“存在肯定是有它的合理性,方便嘛。”附近的居民说。
白色灯箱上的“诊所”两个红色大字,吸引眼球,10平方左右的房间弥漫着消毒水味,还掺杂着饭菜的气味。两张单人床摆放在房间两侧,被褥和床单明显泛黄。床头摆着一个自制的铁架,可以用来挂吊瓶。最里头是一张写字桌,摆放着数支温度计、钳子、手电筒等。桌子背后的柜子上摆放着各种药品,感冒药居多。墙上挂着一件白大褂,一支听诊器。
来了两三个病人,这里便显得拥挤不堪,而这家小诊所却号称“能治各种疑难杂症。”记者走进诊所,称“胃不舒服”。医生让记者掀起衣服来,用手按了两下,问“是不是这里疼?”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便转身到柜子旁取药。“你这个情况要少熬夜,按时吃饭。”医生说完,把“奥美拉唑”递到记者手里,还有两支消炎药。
记者到另一家正在营业的诊所,“我胃这几天不舒服,帮看看呗。”医生一番询问,认为是:“萎缩性胃炎,你平时应该伴随着有些痢疾、肠炎,结肠炎。”然后告诉记者说:“天热,你要少饮酒。”记者拿到的是一种叫“爽速安胃疡安胶囊”的药,外加三盒“藿香正气胶囊”。
两家诊所,医生所说病情不太相同,貌似都很有道理。40分钟里,记者手上已买了7种不同的药品。
来这些诊所看病的,多数是周边的农民工,“收费便宜,挂个吊水外面医院收费要上百吧?”私人诊所的医生这样给自己打广告:“你来我这里,40元保证你很快就好。”
诊所选择开在城郊接合部,确实算不错的地方。流动人群多,且多数没有医保卡。患者为了节省费用,这些诊所又能提供基础、廉价的医疗服务,双方是各取所需。而生活在城市里的白领,则表示“绝不放心去那种地方看病。”昆明民营企业部门主管李先生说:“现在看病是不容易,但是绝对不能省这个钱。”哪怕买盒感冒药,李先生也要到正规药店或者社区医院。
人员:压力大、没保障 护士缺失严重
不是所有护理专业的学生,都能到大医院去工作,即使是社区医院,进去依旧困难不小,而私人诊所,也同样需要护士。记者调查发现,私人诊所护士流动量很大,缺失情况严重。打针、换药、量体温是他们的基本工作。
护士罗晓芬(化名)说,自己的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钱多少先不说,心理压力太大。”罗晓芬说她从事护士工作两年,多次见到护士被患者家属辱骂的情况。“去年10月,同事给一个小孩输液,两次扎针都没扎中,我前去帮忙,最后虽然扎中了,却出现回血现象。”孩子母亲见此情形,着急地骂起人来。
除了工作上的压力,诊所不提供住宿也是个问题。罗晓芬只能选择到相对便宜的城中村居住,可随着昆明城中村改造,相对便宜的住所也减少了,她和同学只有搬到城郊。“每个月工资除去房租、水电费、正常生活开支,只剩500多元。”
在大板桥开了近10年诊所的王医生对记者感叹:“想要找些像样的护士,难得很。”不少护士来干了几个月,刚刚熟悉起工作,人又要走了。“他们来这里上班,确实没法休息。”王医生说,诊所虽小,但是看病的人不少。两个护士要守在诊所,很难保证他们能休息好。
罗晓芬说很担心发生“医患纠纷”,她说自己只是在昆明打工,诊所保证不了她的安全。此外,她还担心这份工作没前途。“不想继续干下去了。”她说,自己最理想的是能去做药品销售。
共2页: 1 [2]下一页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