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6-08 14:12
- 作者:尹聪颖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刘保研出席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医学信息学研讨会
【HC3i消息】2011年6月7日下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刘保研出席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医学信息学研讨会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为《中医临床术语集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演讲中,刘保研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如何构建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及建立中医临床术语集的一些细节。
刘保研说,以前的临床信息收集,主要靠很多人跟着临床的医生用纸张记下来。记下来之后,这些信息往往只能靠医生的脑子去记,去手动归纳,但不能把大量的、海量的临床信息很好地活化运用。根据这样的思路,借助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中医从临床中收集大量真实的信息,从中来寻找中医的治疗规律。
中医走上信息化之路
对比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化规律,他们的方法、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如果说现代医学是从人的生理本质研究物种的话,中医学主要就是研究人体如何来驾驭各种机能入手。正因为中医是研究如何驾驭的思路,所以中医研究的途径和现代医学是不同的,如果说现代医学的研究过程是从基础研究开始,到理想状态研究,再到临床实际当中去,那么,中医就是从实际的临床反应开始,将研究结果进一步地归纳扩展,再回到实际当中去,这个过程叫做“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那么,中医如何能“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这个过程当中,它的临床的效果不断地在临床的实际当中得到了验证,而新的方法,新技术,新的思路,不断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提炼,得到升华,得到验证。而这个过程主要是从大量的临床实践当中所产生的信息,以前这些信息只靠人的脑,只靠手来记,和人脑进行分析,所以往往不够系统。
中医临床信息系统建模
那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模式,就是中医、临床、医疗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那么这个模式以人为中心,以临床和事实为导向,以假说和模型作一种驱动,这样临床的观察行动与计算机的模拟原则相结合,来交替实现一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方法。临床中产生大量的临床实际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从中抽取规律,抽取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一些说法,新的一些方法,纲要,再拿到临床当中验证。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中医把原始的病历模式,变成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个数据的统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再进行数理统计,数据挖掘和方法,就是人机结合,找到新的方法,新的纲要,再应用到临床中验证,再产生数据,反复这样一个过程。
中医临床信息系统架构
那么,目前中医科学院共建立了一个体系,三个平台,还有四大功能模块。
首先必须将概念规范化,让临床进入信息的概念都是规范概念。所以一个体系是把各个学科所研究的医学概念、术语规范化,不是研究术语本身,而是把已经研究好的术语怎么规范化,快捷运用到临床当中去。
然后是三个平台。一个平台就是以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核心,把医院的数据整合起来,该平台叫做医疗业务平台,它主要面向医疗服务。第二个平台就是把多媒体的,多科室的,不同地域的数据给它配合起来,叫数据管理平台。第三个平台即数据仓库,建一个数据分析运用的平台,就把它叫临床运用平台。
四大功能板块包括数据的采集、质量控制、数据的集成以及分析这几个模块。
这个研究是以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核心,把医院里的HIS、LIS、PACS等所有信息模块集成起来,让它变成一个数字化,结构化、可分析的数据。为什么拿这些数据呢?一个是为了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医疗质量管理等等,医学记录,另外一方面是为临床研究做参考。
中医临床规范术语集
下面是如何建设中医临床规范术语的运用体系。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医科学院已经收集了20万词,首先把这些词分为12大类,变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每一类进一步把里面的子类建起来,最后落实到每一个词,它的概念,它的出处是什么,它的上位词语和下位词是什么,它的同义词是什么。然后再统一构建起来。
构建了这样一个应用体系以后,把这个应用体系又和我们临床电子病历的规范术语集配合起来,与临床病历的制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在临床当中为外部应用这么一个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临床当中书写,能够及时地、准确、全面地把临床信息收集起来,我们在收集的同时,让他结构化,划几个块,让它变成一个可分析的数据。
这里面我们就采取了多种方法,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临床一般写病历是半结构化,或者是文本的东西。如果你把它里面的每一个概念都让它结构化,标准化,它所需要的时间肯定是增强了,增加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既要选择,让他能够把准确来表达有意思的术语,又能保障快捷。
那就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我们的数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和我们病历一样的,但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它里边没有这些词语,他就是结构化的,外科门诊到病房,他都是结构化的。
每一个数据病历都是可以选择的,而且里边病历写完以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病历的结构到底是什么?这与医学概念的结构知识都是有关的。
病历写完了,这个病历就变成一个可分析的数据库。原来我们写病历的时间差不多40分钟左右,我们现在写一份病历,30来分钟一份完整的大病历就可以完成。
然后是诊断, HD10为中医的疾病和正确的诊断,采用规范化的选择的技术。所有的药物,所有我们针灸的穴位,全部都是结构化可以采集的。作为临床的电子病历,既要满足临床当中对知识库的要求,也要满足大夫去查房与层级管理,以及打印续档等要求。
该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与医院里的HIS、LIS、PACS系统可以无缝地连接联系,读取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电子病历到手后,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以此进行实践。
实践分析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十家医院或者科室应用这一系统,并已经收集了十万多个病历。现在我们已经在十多个医院,全科或者整个医院应用这样的系统。那么,在应用当中,产生大量临床数据,而临床数据很复杂,海量的临床数据如何进行管理?如果你的数据很少的话,比如几十个病历,几百个病历,可以直接把它数据导出来,也可能去分析,但是数据多了,你要这样分析起来难度肯定要大了,所以要建立一数据仓库。
在建立数据仓库以前,也就是一定把那个数据放在不同的格子里面去以前,必须怎么办呢?那些数据必须前处理,那么要靠大量的前处理,所以我们又开发了有关数据的前处理,我们把数据,原始的数据导入到数据仓库里去。数据仓库有了海量数据以后,就可以利用在线多维检索、整理、展示平台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数据的隐含知识。
研究实例
把各种数据,包括中医药数据把他分成不同的知识类别,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别,运用不同的挖掘的模型和方法。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老中医,我们研究了几十个名老中医他的经验,把他的处方,把他看病的临床诊疗信息输进去了,完了我们看他,他这个人看这么多病人里边有没有哪些他核心的处方,加减处方怎样变化的。我们用这个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他的主方是什么,他的主方是怎么加减的,在什么情况下加的什么药物。
比如我让我的学生跟着我的老师,去看看他在诊疗当中怎么来进行治疗的,他就用这样一个手法,收集了几百个大夫的病历,在这个基础上,他就看了一下,老师在这个300多个诊疗当中,他就针对穴位有200多个,而这些穴位之间是怎么来配合,哪些穴位用在什么病症里边,他的手法是什么,这样便于你们学习和进一步运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对这个处方进行验证,和别人的处方去对照,今年我们做了以后发现,这是一个老专家的处方,治疗关节炎,要比其他人治疗关节炎的方法效果要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