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颁布新医改方案,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但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而以建房子、买设备为代表的增量改革却进展较快。
内容导航: |
|
国家颁布新医改方案,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但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而以建房子、买设备为代表的增量改革却进展较快。
为什么医疗腐败、药物滥用、药品回扣、处方费、人情费之类的“创收”比比皆是?医院卖药牟利、医生开方赚钱为什么愈演愈烈?以药养医的局面为什么依然故我?
如此振聋发聩般的提问,来自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司长朱幼棣,今年年初,61岁的朱幼棣深刻剖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种种弊端的《大国医改》一书,引起了业界震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图书实力榜”非虚构类好书之首。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局长、中国医药(600056)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评价此书为:“站在13亿人的立场上,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同时也对解决以药养医的顽疾提出了深邃思考的建议。”
坐在记者对面,朱幼棣表示:“我没有抨击医改,我抨击的是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他认为,医改的目标其实非常简单:让穷人看得起病,让有钱人看得好病。
探索医改之心路
朱幼棣的童年是在浙江黄岩度过的,出生书香世家,高中读了一年就当高中数学教师,在矿山做过技术员,大学毕业后到新华社总社国内部,从事过工业、教科文卫等各方个领域的报道,一直做到新华社中央采访组组长,后来相继担任过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官员,2001年起开始,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了十年。现为一家上市能源企业高管。
作为记者,他采访过艰难求医、生不如死的患者;作为官员,他感受过最基层民众无钱治病的苦恼,调研过医药卫生行业乱象;作为儿子,更有一种无言的感慨:母亲一直健康地活到了85岁,但当年曾经被确诊为癌症,其实不过是肺炎!老父亲的意外离世,着实让自己欲哭无泪。朱幼棣说,如果说,过去的误诊,很多是医疗技术、缺医少药的原因,那么现在,不少是过度治疗、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
朱幼棣说,从记者,到国务院研究室,虽然采写、编发了很多报道,调研、撰写了很多报告,但出版此书却与职务无关。由于对医药卫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已经多年,所以更多的是对医改进展的急切盼望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朋友的鼓动契合了自己的想法,最初就是想写十几万字、几个月就能脱手有关医改的一本小书。但深入进去才发现,要破解医疗、医药、医保等众多问题必须由繁入简,回到常识,于是开始梳理医改的路径,对医改重新进行系统性分析、辨误和研究,经过三百多个挥汗如雨的日子,2011年1月1日,《大国医改》正式出版。
“应该用较高较宽的视野,俯瞰医改的源起、涨落、漫溢和激荡,亦或是最后的流失,本来,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措施出台时,设想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实施就变得不那么灵光,以致有的最后无声无息了呢?要全方位地分析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实在太难,太费思考,而且,把这一切从容地写出来,大胆地说出来,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科学与学术的支撑,我不过是试图用文学或者政论好看的文字,去完成学者的题目,说出自己理解的真实和本质而已。”朱幼棣如是说。
共2页: 1 [2]下一页 |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