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4-19 18:14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HC3i 整理】在2011年中国数字医院建设高峰论坛上,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冬冬发表了“新医改环境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思路”的报告。李总认为,新医改环境下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从整体上看最大的影响是以前建设数字化医院时关注的是医院内部的建设,而在新医改环境下,关注的却是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个比较严重的新医改适应的问题。
以下是报告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话题是新医改环境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思路。我们传统的电子病历手否会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石?如果希望电子病历能够成为基石,对它有哪些方面的要求?这个话题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今天交流的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案例,把它总结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新医改的影响下,政策法规影响是非常多的。共同特点是最近几年数字化的规范越来越多了,对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新医改下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我个人认为从整体上最大的影响是以前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医院内部的建设,在新医改环境下,关注更多的是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个影响可能会产生一个比较严重的新医改适应的问题。在很多地区建设这类产品项目的时候,要明白新医改最核心的目标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最终从表面上都会产生一个结果:病人要分流。
我认为病人分配过程中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说很多大医院获得非常多的病员,而这些病员却并不适合大医院。
刚才有专家提到很多地区在开展区域的协同网络,建设过程中每一个隐含的目的都是病员分流。最近几年我们跟院长沟通交流,一致认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时一定要想办法介入到区域的平台里,成为区域临检、影像的建设者。通过中心的建设筛选病员,掌握了信息再获得最优质的病员。
很多院长在宣传建设思路时觉得想法非常有道理。病员的分流很可能是重新洗牌的机会,如果放弃参与分配病员的过程,被动的让别人来分配,那么医院未来的发展前途就不会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讨论这个话题时,有一个院长让我们感动,他思路很好,是当地最大医院通过系统病员争取到我们医院了,现在还是在我们这儿。作为一家医院的优秀者把最优秀的病员吸引到我们医院,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取最大的效益。从单体的医院上讲没有错误。区域协同网络建设时是政府行为或者卫生局领导的行为,全市、全区建设这样一些区域协同网络,目的是为了协调分流病员,思路是合理的分配病员。从政府的角度讲,如果参与了区域协同网络的建设,就有获得优质病员的先机。数字化医院医改环境建设必须关注外延的应用。
很多地区在建设区域影像中心时,如果是由我们某一家人民医院承建的,就意味着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区域的所有影像资料都在我们这里掌握,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知道的哪个人患恶性肿瘤,并通知这些患者去就诊。而未来五到十年则是分流的过程。
从我个人经验讲,医院想承建这些中心并不难。如果想基于电子病历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时,必须有一个核心的观念要转变,即:信息的利用程度要改变。我们很多医院的院长建设数字化医院时有一个最痛苦的地方:持续性投入了很多钱,但是回报看不到。今年50万,明年500万,效益在哪里?说效率提高了,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的医疗差错增加了。很多院长对信息化的理解是:信息化就是花钱的。但是不花这个钱又不行。我个人认为院长有这样一个想法是非常正常的想法,因为我们在基于电子病历建设数字化医院之前,非常强调的是信息采集。比如说我们医院实现了影像的无胶片化,隐含的是什么?所有的影像资料都采集到系统里,实现了电子处方,意味着我们医院所有的处方都采集进来了,整个过程就是花钱的过程。采集的过程仅仅体现的是一种成本,什么时候才有效益?利用信息时才有效益。
我们建数字化医院时过分强调了信息的采集,从来不再深度研究信息的利用,所以就没有效益。如果我们想基于电子病历就必须利用这个数据,如果不利用那就是一句口号。
怎么利用数据?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案例。
为什么院长看到的是投入没有产出?
比如说建设门诊系统,下面一排是工作人员,有的人录处方、挂号信息、收费信息,采集的非常多,采集上来之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医院手工的流程,但最后利用这些信息的人非常少。在我十几年的过程中,大型医院的院长每日查询的很少,绝大部分一个月一两次不错了。如何改变这种模式呢?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同时每个人也必须是信息的利用者,这样的信息系统才有用,说起来比较抽象,我会有具体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让每个人变成信息的采集者,利用信息,计算机不能模拟以前的手工流程,采集很多数据进来,必须有基于数据库和知识库优化流程。最核心的来源是电子病历,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
如何基于电子病历建设数字化医院有配套的理念,新医改与我们的信息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信息系统是管理思路实现与延伸的工程,很多医院更换信息系统时,在建设的时候有非常明显的感觉。比如说我们去更换别人系统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医院的全体员工都要求以前好的东西必须在新系统里做上去,如果没有会导致严重的客户不满意事件。有一个倾向,以前好的必须做。
我分析了很多案例,发现非常有趣的现象:信息系统换了,院长换了,但历任几任的理念还有体现。我认为医院建设信息系统的时候,首先是管理思路实现的工具,是一个延伸的工具,很多院长在退休之后为医院留下非常宝贵的资产。
我们建立数字化医院时不仅为现在医院服务,还是为医院未来长远着想。每做一步都可能为医院未来产生影响。很多人说一个医院换了一任院长管理思路就变了,但很难变的是信息系统的思路。
在换系统的时候不要简单认为推倒重来,以前的信息文化、信息的资产会在新一个公司里得到继续延续,换系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的规划,比如说病员分流。不管院长怎么换,如果我们思路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就一定会延续下去。
透过电子病历的信息系统,可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档案一部分,消费者获得了隐性的决策权,医生则成为了影响者。传统看病的时候是医生决策的,决策人不是付钱时,所以腐败产生了,如果付钱人自己决策,花自己的钱时,腐败就没有了。虽然不是绝对的决策权,当患者知道了所有情况会给医生产生巨大的压力时,会强迫医生为病人使用合理资源轨道。
把电子病历作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使患者通过信息系统掌握命运,自己真正成为医疗消费的决策者,很多医疗开支就会下降。消费者的决策权被剥夺了,是医疗乱收费的根源,怎么解决?我认为电子病历是很重要一点。
如果我们想建立电子病历,其内涵必须扩大,不是简单传统的。我们必须实现全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就像对自然语言里面有单词级别的分析能力一样。不能说我只知道这是主诉,还要有单词级别的分析能力。传统上的电子病历是段落级别,可以控制医生是否写小结,如果写了一段话就不行。
单词级别分析能力的展示。
现在看到的是传统的入院记录,深入到计算病历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个人是否有长期外住居住史,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有长期外地居住史,这也是非关键的数据。全球化电子病历最令人激动的方面,就是实现全球化以后,是以不同方式的展现形式展现的,数据都是一样。展现形式不同,低层存储的数据是一样的,展现的能力不同的。实现了电子病历就可以实行自动化病历。如果我们实现了全结构化的电子病例,就可以做到这个级别的控制。如果白内障的病人认为视力正常就是一个逻辑错误的病历。
自控医院可以自定义。医院发现一个控制点就可以设置,用几年规则会越来越多。护理记录也是一样,用相同的手段做同样的护理。
最后,用一个非常实际的案例跟大家汇报一下,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基于结构化电子病历,究竟能帮助医院做什么?我们家在苏州在张家港的案例,5岁男孩门诊静滴死亡,死于过敏性休克。医院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没有明显差错,也不是因为配偶静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张家港不得不出动大量的防暴部队,上万人集中在门口,儿科门诊被砸光了,就剩下一台电脑可以使用。信息有非常强的可及性和可塑性,没有死于配偶静滴,但是都认为是死于配偶静滴的。我们一致认为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院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配偶静滴,有正常的监管系统为什么没有执行下去?虽然小孩不是死于这个但是发生了,一是习惯,还有就是自信,还有监管人员理解。比如说医务科长认为这么多年下来没啥错误。如果有了信息系统,可以把这些都克服掉,马上研发一款电子处方点评,制定一系列的规则通过信息系统让全院的人员把规则转化成实际的行动。通过工具转化成实际行动,知道这个不能用的。
如果想转化成实际行动必须要有医院的管理者、医生之间有一种约定,医生愿意遵守你的规定。这里有非常实际的案例,是在一家医院里面发生过的:一个患者用一种药不能在腹泻使用,患者刚开始没有腹泻,现在有腹泻了,系统会自动提示不能用。在写病程记录时会掌握这个症状。把它转化成过程的监控,一定要形成双方的约定,告诉医生不能用了,会有同等药可以用,医生会转化成某种实际行动。
其实在医院管理上,像张家港事件,医院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出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用一种方式把规则转为实际行动,用结构化的方式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概念。
根据新医改的情况和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建设的要求,最新的产品研发秉承三个理念,快速适应医改、建设符合标准规范的信息系统、用新医改来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