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4-01 15:56
- 作者:刘焕东
- 来源:e医疗
提出“2-3-3-3”战略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将是卫生系统的中心工作。慕莹介绍,2009年以来,根据医改提出的“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卫生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哈尔滨市卫生局紧密结合市情,重新理清并确定了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卫生事业的“2-3-3-3”发展战略,即:构建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打造血液保障、院前急救、疾病防控三个公共卫生服务品牌;明确医疗机构三个发展方向,做强综合医院,做精专科医院,做实医疗集团。为此,在“强社区、重区县、抓改革”的目标指导下,哈尔滨市卫生局精心研究制定了《哈尔滨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哈尔滨市农村卫生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哈尔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调整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逐一明晰了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思路,明确了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编制完成了《市直医疗卫生机构三年(2009-2011年)发展规划》,并指导区、县(市)完成区域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三年内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有计划、分步骤发展和全面提升全市卫生系统综合实力奠定了基础。
开辟公立医院成长新空间
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哈尔滨市卫生局拓展了城区一、二级医院生存、发展的新空间。2009年全市有44家区属、企业医院整体或部分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吸收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一是以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放大政府投资的效益。截止到2009年年底,国家和市政府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到1.5亿,整合社区资源4.46亿元,完成了1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任务。2010年年底前,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二是实施社区卫生人员的转岗培训,提出了“六个一”( 即:吸引优秀大专院校的医学毕业生“进来一批”;将企业职工医院中的优秀人才“转来一批”;争取大医院退下来的优秀人才“回来一批”;大医院选派专家支援社区工作“下来一批”;对社区现有卫生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一批”;调离不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 “出去一批”,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全覆盖)的发展策略;三是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已经有19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22项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有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1.91%。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保定点机构;四是围绕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积极建立省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此项工作初见成效,以此摸索形成的新经验和新机制获市委、市政府授予创新工作奖。
慕莹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改的是体制和机制,这是医改中最复杂的一项任务。体制是解决管办分开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机制是解决如何运行的问题,投入机制是运行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强调政府主导不是像过去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思维考虑问题,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回到大锅饭上去。公立医院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但由于政府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也造成了一些公立医院的趋利行为。公立医院的运行必须要监管,医院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出资人经营医院,也就是经营国有资产,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经营”。但一谈到经营有些人就认为是赚钱,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公立医院更要讲成本核算,更要让医疗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好的经营理念、好的经营思想、好的经营方法。
实施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新战略
为落实强化县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医改目标,哈尔滨市卫生局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撑、合作共建、完善功能、提高能力、群众受益的基本原则,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医院帮扶完善功能,整合资源提升能力等有效措施,探索出一条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县域医疗中心的新路子,争取利用三年时间,将县(市、区)人民医院打造成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卫生局制定了《哈尔滨市院县(市、区)合作共建县域医疗中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定点三级医院与对口县(市、区)人民政府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实施哈尔滨市县(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具体措施为支援三级医院副院长兼任县(市、区)卫生局副局长,包县;三级医院医疗队队长任县医院副院长,包院;各支援三级医院牵头,市属专科医院参与,整合全市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合力开展帮扶、帮建。
探索市直医疗机构发展新途径
一是抓项目建设,加快改善市直医疗机构基础条件。目前,已有10个项目得到政府批准和中央财政、市财政支持,共计9.72亿元。其中,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市一专科、市胸科医院、市五院项目已开工,市二院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市中心血站、市儿童医院项目已进入项目审批程序;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拓展服务空间。市第一专科医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设计床位300张的一专科医院白鱼泡农疗中心,在慢性期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上做出探索;与市残联合作,托管哈市残联儿童心理康复基地,开办市第一专科医院儿童心理康复分院;市二院与哈市医疗保险康复中心合作建设260张床位的市工伤康复中心;三是创新智力引进方式。市直单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67人。市卫生局与北大医学部签订合作协议。市一院分别与北医大三院、北京肿瘤医院合作,成立运动创伤诊疗基地和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分中心。市二院、一专科医院分别成为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临床教学医院,促进了医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四是实行市直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哈尔滨市卫生局制定下发了《2010年市直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和《哈尔滨市市直医院院长绩效考核指标(试行)》,为逐步探索建立医疗机构职业法人治理模式积累经验。
提出数字卫生城市运行新规划
慕莹告诉笔者,自己上任以来,一直很重视信息化工作。“2-3-3-3”战略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组织制定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建立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0-2012年)》,包括:
1. 近期目标:快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医教科研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中心”(全市卫生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建设“五大系统”(电子政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层卫生、医院工作监测与评价),初步建立起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卫生信息化应用、服务和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卫生管理效能。
2. 远期目标: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着力点,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管理,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最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慕莹谦虚地表示,两年来,虽然哈尔滨市卫生局在大力推进医改任务落实,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哈尔滨市卫生局将继续贯彻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充分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哈尔滨市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信息化方面,由于“全市卫生信息化工作起步晚,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建设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规划不力、各自为政;没有标准、难以共享;资金匮乏、发展滞后;网络较多,互不相通;数据量大、难以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慕莹告诉笔者。
着重内涵建设,发展得力团队
团队管理从来不是一个新话题。那么,作为卫生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慕莹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呢?“我一向重视团队的内涵建设,只有团队齐心协力,工作才能出大成绩。”慕莹告诉笔者,自2007年以来,卫生系统相继开展了“树形象”等行风建设活动,“十佳护理集体、十佳护士”评选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甲流防控等一些突发事件中都体现出哈尔滨市卫生局的整个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
血站文化体系——心灵的净化
黑龙江省血液中心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是一所公益性的采供血机构,占地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59人,内设20个科室,负责辖区内八个行政区、十个县(市)近千万人口,200余家医疗机构的供血。供血半径达300公里。担负着一年40吨采血量的重任。全血、血小板100%来自于自愿无偿捐献。血液中心在担负繁重的地区供血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对全省十三个地(市)中心血站及其下属采供血机构的行业管理、专业指导、业务考核和质量控制的职能,发挥了全省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省无偿献血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哈尔滨市多次获国家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而“血站文化体系” 以“博爱和合,积善成德”作为血站的宗旨基础和根本价值观,在几年的运行过程中,逐步显现出了它在管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通过科学理念的宣传推广和针对献血者和采血者的双重激励机制,全省彻底摆脱过去依靠政府下文件摊派指标、指令性献血的陈旧模式,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街头自愿无偿捐献。由于市民高涨的献血热情,限型限量采血的方式保持血液库存的动态平衡。国内临床供不应求的机采血小板,在哈尔滨市出现了需要提前数月排队预约,甚至走后门捐献的良好态势。被国内同行称之为“哈尔滨模式”的无偿献血招募动员管理方法,为我国现阶段无偿献血工作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特别是在当前许多城市出现“血荒”的情况下,哈尔滨仍有充足的库存血浆。
血浆的充足更需要质量的保证,质量文化是《血站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以来,血液中心先后通过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17025实验室能力认可,其中实验室标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省级血液中心唯一获得此项能力认可的实验室。在文化的规范下,职工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对标准的理解由被动的遵守上升为主动的执行,主人翁精神使各项潜在的隐患在发生前就得到及时纠正,这也是七年间累计发出55万个单位、累计110吨的血液,至今没有发生一例因输血传染疾病的病例的原因。
在文化管理顺利推进的前提下,以“付出不求回报,要做就做最好”为宗旨,以“自发形成,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完善”为原则的哈尔滨市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截至目前,由开始的39人,发展壮大到400余人,累计服务时间超过4万小时,常年服务于无偿献血一线,用切身体会和周到服务,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的建立,为无偿献血工作建立新模式,注入新内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使无偿献血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站在志愿者队伍中间,你会感到那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慕莹说到这儿显得有些激动。
“建立农疗基地”——努力让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
精神疾病是高致残类疾病,目前,在国内十大高致残率疾病中就有四种属于精神类疾病。而精神疾病又具有治愈率低、疗程长、易复发等特性。由于精神障碍患者需要长期综合治疗,所以不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哈尔滨市卫生系统根据城市医疗资源布局和实际地理条件,建立了回归自然的“农疗”疗养院,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训练等提供帮助。在该疗养院中,患者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耕种、收割等等。
慕莹说:“我们建立这家疗养院的目的是希望精神病患者最终回归社会,尽量就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减少他们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慕莹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每次她去疗养院指导工作,在那工作的一位曾经患病的年轻人都会告诉她:“慕局长,您看,我现在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这个年轻人是获得过双学位的大学生,不能就那样一辈子毁掉了,我们希望这样的人最终都能回归社会!”慕莹感慨地说。
采访手记
采访中得知,慕莹曾在很多部门工作过。她并非医生出身,任职过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计生委主任…..但也许正是这样的丰富经历历练了她的亲和力和组织能力。哈尔滨市卫生局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滕彦说:“我们去浙江开会的时候,有人说那边的一位院士是信息化疯子,回来讲给慕局长,慕局长说:‘全疯可能做不来,我就做个信息化半疯吧’”,闪现在笔者脑海中的对话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腾彦表示,慕局长确实很重视卫生信息化工作,2010年4月份在她直接召集和组织下,召开了哈尔滨市首届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会上发布了《哈尔滨市卫生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哈尔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0-2012)》等文件,对卫生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具体部署,亲自推进。
对于盛传一时的哈尔滨医闹问题,慕莹不避讳,不躲闪,坦诚地介绍了相关情况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相信,也只有坦诚面对,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