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上海两会上,医疗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上海市市长韩正特别强调,医改必须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呼声。他说,“上海医改方案要经过全社会充分的讨论,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大家集中关注的难点问题。”
据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透露,即将出台的上海新医改方案,从“软签约”到“硬签约”,到在医疗联合体内“定轨”就医,市民目前自由就医的习惯或将被改变。
改全市通行为定轨就医
关键措施:医疗联合体
所谓“医疗联合体”,即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居民则选择就近联合体签约就医,在社区首诊,逐级转诊。
为何医卫事业发展迅速,“看病难”仍难解决?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附属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委员指出,这一现象是由长期以来一张医保卡全市通用的看病习惯导致的,造成了部分医院医疗资源紧张。他建议实施医疗联合体制度,一个联合体内设定一、二、三级医院,市民签约后定点看病。与此同时引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基层,丰富社区医疗水平。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范关荣委员表示,定点看病的做法在国际上很普遍,像中国这样拿着一张医保卡到处都能看病,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障的顺利运行。基本医疗需要保障百姓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要覆盖到所有人群,所以需要严格规范,实行定点就医能更好地分流病患,确保每个人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保障。
对此,有市民提出,“将来,政府要我到社区医院看病,可保险公司要我去二、三级医院看病,否则不给理赔,我该怎么办?”市民的疑问说出了许多投保商业健康险的市民的担忧。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说:“我觉得这好像不矛盾,据我了解,现在的商业健康险基本上只保住院,不保门诊。一般来说,如果市民去一级医院的门诊看病,商业健康险是不可能给他保的,一般只有住院了,每月给你补贴,这并没有影响。”
改强制转诊为利益疏导
关键措施:价格杠杆
“实际上是到大医院看病难、看名医更难。”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黄峰平委员一语道破:“很多就诊者其实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扎堆。”
统计数据显示,三甲医院门诊病人中超过40%为感冒咳嗽或已确诊的普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复诊,他们的医疗需求完全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得到满足。
但是,转诊的状况并不理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委员表示,2010年中山医院门诊达253万人次,转诊来的只有1070人次。朱同玉分析,原因在于“机制没有理顺”,比如一卡通的支付比例差不多,不足以引导患者下沉到社区医院;考虑到利益分割,社区医院也不希望把病人转到大医院;转诊程序也比较复杂。“还是要发挥医保付费优惠的杠杆作用。”
朱同玉建议,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合适的医保付费比例,降低在社区就诊的支付比例,下调转诊患者支付比例,简化转诊程序,切实促进就医转诊制,解决看病难问题。
改“一元化”为“多元化”
关键措施:多点执业
现代医学理念有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逐步被“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所取代。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委员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离不开多元化办医,一定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让年轻的住院医生看到希望。他建议,能进一步开放医疗市场,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以缓解当前看病难的问题。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委员也建议,上海应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多点执业的目的是要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也是要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尽量合理化分配,主要不是解决收入问题,而是解决人才的充分利用、健康发展和合理流动问题,让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引导更多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一科主任杨金坤则建议,在重视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同时,要为医院、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不太理想的医疗环境和医患矛盾不是医院自身造成的,要让医生安心从事医疗,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把医生与患者对立起来。
关键补遗
“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上海要保护好非物质遗传保护,加强传承、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中医药、针灸预防的医理特点。”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
“上医院排长队挂号,向来都是令患者苦恼的事情。希望医院能推出多样化的挂号服务。比如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分时段预约等更多个性化服务。”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程蔚蔚
“要保证基本医疗,就是要加大政府投入,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的投入不足,政府要加大对医疗的投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主任齐聪
“希望新闻媒体多报道医务从业人员的先进事迹,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营造出更好的社会环境。”
——民进上海市委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吴毅
验证码: | 点击图片可刷新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