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1-14 17:30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报
医疗卫生走向智能化的推手
——国家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组长 张 琪
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对大多数人都是个新概念,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说法不一。我们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
物联网的运用使得个体与医院可以直接对话,实现疾病的及早治疗和健康维护。建立完备的、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之后,通过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针对自己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的上门服务;患者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预约门诊、日常医疗咨询。
促进健康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
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实现健康管理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实现数字化健康管理。
数字化的健康管理可以为居民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的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的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居民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它们相互作用,环环相扣,保证了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
而全程监控的实现在数字化健康管理理念及原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是细粒度。就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二是新概念。它使专业医疗走进家庭,干预潜在的健康危机,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健康管理。三是全方位。通过体检、评估、预防、干预、咨询等多种方式对民众的健康进行全面管理。四是多途径。通过网站、电话、邮件、语音、视频、现场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医疗专家的无缝沟通。五是全周期。即贯穿终身的健康档案及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六是高科技。利用远程家庭健康设备和领先的IT技术,使您足不出户享受专业医疗健康服务。七是高品质。
RFID技术在卫生领域有何作用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物联网感知层核心技术之一,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电子证照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食品/ 药品供应链及军用物资的安全监管;独生子女、病人、老人及贵重物品和宠物的跟踪管理;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口岸、大型会议、文档图书、工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等领域都已先后启动了RFID应用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离智能化仍然有很长一段距离,RFID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智能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设备管理。将医疗设备的RFID存入生产商和供应商的信息、设备的维修保养信息(包括耗材)、医疗设备不良记录跟踪信息等,通过应用医疗设备RFID简化了设备巡检、维护。设备维护巡检后的信息在现场可以录入手持机,同时存储于设备上的芯片,回到科室后将手持机内的信息上传到中央处理器内,进行相应的数据存储及处理。
二是病房和药房管理。每位住院的患者都将佩戴一个RFID腕带,存储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药物过敏史、每天用药和打针情况),更详细的信息还可以通过RFID上的EPC编码对应到数据库中,可帮助医生或护士对交流困难的病人进行身份的确认。RFID腕带能够防止被调换或除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准确性。腕带允许医院管理员对部分数据进行加密,即使腕带丢失,也不会被其他人员破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摄像探头监视病房,及时发现病人需要看护或救助情况;利用各类传感器管理病房和药房温度、湿度、气压,监测病房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情况。建议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佩戴有RFID胸卡,防止未经许可的医护、工作人员和病人进出医院。监视、追踪未经许可进入高危区域的人员。
三是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将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都存于RFID标签中,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全过程。把信息加入到药品的RFID标签的同时,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识别假冒药品。患者也能利用RFID标签,确认购买的药品是否存在问题。
利用RFID技术在用药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入防误机制,过程包括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病人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应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以及用药成本之控管与分析。
引领医疗卫生迈进智能时代
智能医疗是物联网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利用传感器等信息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互动。
感知健康服务模式是智能医疗的一个缩影:首先选定目标客户,通过健康体检和远程监护等手段全面搜集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其次对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和风险预测,如果监测结果是健康群体,那继而对其进行健康维护;如果是疾病风险族则进行健康促进方面的教育;如果是疾病群体,则组织就医服务。三是根据监测的不同结果,采取健康监测、再评估、干预、健康跟踪、预警、教育、自主管理等方式进行健康服务。最后,当检测、干预等过程结束后进行健康档案的更新与管理。
理想的健康—医疗模式应以人为中心,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以健康管理为抓手,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从而使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相信物联网的应用定会让我们越来越靠近这一目标。
医院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院长 吉建伟
当前,许多医院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其功能往往仅停留在某一单元或局部的使用上,并没有完全把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也没有让医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病人和医务人员更多地感到益处。一句话,没有很好地体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和价值。
解决这一难题,建立医疗物联网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院致力于“医院医疗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成立医疗物联网院士工作站,力求借助该工作站的技术支撑,依托该院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使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病人,努力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医院管理更科学
医疗物联网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物’,就是对象,指医生、病人、器械等;二是“网”,就是流程;三是“联”,就是信息交互。医疗物联网在医院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势必改变医院原有的许多管理模式,让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三方(病人、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都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实惠和好处。
第一,从病人的角度来说,是便捷。
物联网应用以后,患者走进医院,通过一张数字就诊卡,整个诊疗过程就在物联网中完成。在门急诊,分诊叫号全部采用数字化管理,患者刷卡后即可按系统指示就诊;全自动临床检验系统通过网络自动接收医生开具的电子申请单,检验人员通过系统匹配患者的信息和标本条形码信息,将标本放到配有百余个传感器的自动流水线上进行检测,分析结束后检验结果自动传入信息系统,一定时间后,患者及家属就可以在自动取报告机上通过刷卡,或通过网络平台自助输入就诊卡号和发票流水号,获得自己的检验报告;患者如需住院,进入病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有二维条形码的腕带,该腕带成为医院庞大物联网中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为医护人员的所有医疗行为提供了坐标;物联网可以覆盖医院的各个角落,连食堂也纳入其中——患者能通过病房的无线点餐系统,直接指挥——让大厨为自己做可口的营养餐。
第二,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来说,是高效。
在病人的生命体征采集上,利用藏在电子血压仪、电子血糖仪里一只体积仅有黄豆般大小的嵌入式传感器,将仪器测得的数据及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医生的电脑中,医生就能及时了解到病人的血糖、血压情况,制定出对症治疗的措施;在重危病人的监护和伤病人员的抢救上,信息系统通过无线网络接收,能够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检测和监视,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病人的重要生命特征参数,确保了重危抢救病人的合理治疗。
由于住院病人全部实行了条形码腕带管理,所以护理人员凭着一部无线掌式电脑(EDA),对准病人腕带进行扫描,就能与医院的信息系统无线连接,EDA屏幕上就会清楚显示病人的病史、主诊医生、检查情况、医嘱和预付费情况,治疗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系统与其业务对象的直接绑定,提高了医疗行为的效能。
第三,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是安全。
RFID(射频识别)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腕式RFID,医疗物联网能实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定位和追踪,与门禁控制功能结合,可以确保经过许可的人员进入医院关键区域,病人出现紧急情况,也可通过标签上的紧急按钮进行呼叫。
同时,RFID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制剂、医疗设备、消毒包、医疗垃圾和血液等方面的管理上。如果给病人用错药,用假药、劣药或者过期药品,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流通过程中的单个药品唯一的身份进行标识及追踪,从而达到对药品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与共享,有效地解决了医药流通中存在的安全、成本和管理问题。又比如,生物制剂中蛋白质的不稳定性,使得其易受环境的温度变化影响,导致制剂变质,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对制剂品质进行细致的、实时的管理,简单轻松地解决了生物制剂管理中的变质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口
医疗物联网给医院管理所带来的整体性作用,让我院找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医疗物联网院士工作站的成立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李兰娟、王威琪的加盟,又为我院医疗物联网的建设找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院医疗物联网项目将分步实施,在一期建设中,选择“一个点”和“一个面”进行物联网的研发:
“一个点”,就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是危重病人集中、高精尖仪器集中、医护人员集中的重要医疗场所。改变传统医疗管理中主要依靠医护人员严密观察和护理的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应用传感手段,建立重症监护病房物联网,对病人病情和生命体征(包括病人神志、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手术创面渗出、引流导管的通畅、流量、速率情况以及抢救药品的滴速)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密集监测和采集信息的综合分析,确保在第一时间作出有效处理,提高重危病人的抢救水平。
“一个面”,就是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作为正常医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逐步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立医疗废弃物物联网系统,就是对材料实施全过程的严密监控(包括材料的数量、规格、有效期、使用病人身份、使用时间、收费情况以及使用后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情况),从采购入院到离院,通过系统随时随地了解到任何一件医疗废弃物所关联的物资实时情况。
我院医疗物联网建设的整体设想是,在一期“一个点”和“一个面”的系统研发、使用和推广基础上,逐步把物联网扩大到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乃至全院。
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八大目标
——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高燕婕
从2006年开始,各行业信息化专家共同研究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其中卫生领域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引领医疗信息化模式创新的战略规划。
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为医疗服务领域带来四大便利:一是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进而大大降低公众医疗负担;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三是信息在医疗卫生领域各参与主体间共享互通,将有利于医疗信息充分共享;四是有利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行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我们提出了物联网在卫生领域的应用目标。
一、 建立智能医疗体系,提升医疗安全。
利用物联网与病人佩戴的装有RFID的腕带标识,可获得实时信息查询及医疗安全控制。手术器械、耗材电子标签追踪系统,对病人手术前后的器械、耗材实时监控,充分保证手术安全;通过无线网络调阅病人病历、医嘱和各种检查、化验及护理信息,实现无线智能查房等,使医院信息系统走向无线化、智能化。
二、医院设备管理自动化。
医疗设备管理难度加大,设备查找费时费力。传统上借出、收回、转借均是纸质记录,且闲置医疗设备利用率低。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对医院设备进行标识、定位、管理及监控,从而实现大型医疗设备的充分利用和高度共享,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
三、对医疗器械的管理。
管理器械包打包制作、消毒、存储、发放、使用以及回收过程,使用电子标签进行唯一标识及跟踪管理。回收后的高频标签,通过系统指定仍可以用于下一个器械包的循环跟踪。这种物联网应用,能够提醒是否有消毒过期问题、分发和使用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回收后可逐个清点包内各种器械的数量,增加整个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降低发生医疗事故的可能性。
四、对采供血机构血液自动识别跟踪治理。
献血后,血样贴上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物联网为过程监控提供了从献血到供血的全程使用管理。
五、社区服务站应用“电子便携医疗随访仪”。
医生入户看病时,现场测量病人生理数据,结果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传送到后方,便于采集社区人员的健康信息,建立个人医疗档案,提高对老、幼等弱势人群的安全监控。
六、药品追溯。
药品出厂后,配有RFID识别码,购买者可判断药品真伪与相关生产信息。药品出现质量问题,需下架召回或搜寻购买者,厂家可通过物联网后台跟踪迅速定位。
七、医疗废物的电子监管。
医疗废物运输过程中车门不可打开,如发现车门异常开启,监控终端发出预警,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安全监管问题。
八、医疗环境安全。
病房出入口布置固定式读写器,每当人员通过时,读取识别卡或腕带,身份确认无误后房门打开。身份信息及出入时间记入数据库,保障患者安全(例如婴儿防盗监控系统)。
2007年我们已制定了卫生部IC卡及RFID应用规划草案,提出了RFID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发展方向。为了推进物联网有序发展,建立标准化应用体系,中国RFID标准联盟已成立,卫生行业物联网与RFID标准工作组业已开始工作。我们将配合医改的深入以及卫生系统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认真落实卫生领域IC卡及RFID技术应用发展规划,推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