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借力信息化打造高效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借力信息化打造高效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 2010-10-08 10:43
  • 作者:范璐敏
  • 来源:科讯网

这几年随着医院医疗设备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医院中医疗设备管理最基层的职能部门——仪器设备科,其工作职能由单一的设备维修逐渐转变为参与设备从立项、采购、验收、管理到报废的全流程跟踪管理,而维修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保证医疗设备正常工作转变为进行综合的分析、故障预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手段也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计算机处理。

1、传统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的维修记录及对其进行信息管理的工作,为上级业务部门实施宏观维修质量管理和针对性维修,促进医院发展建设和保证医疗活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医疗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新时期医院建设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原有的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医院特别是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和保障的需要,维修信息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信息流失严重;二是计算机硬件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数据上传速度较慢;三是信息管理的包容性不够,原有的信息管理比较重视对医疗设备账目信息的管理,忽视对人员、技术和检测装备等信息的掌握; 四是信息处理中人为因素较多,普遍存在着“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主观判断多、客观评估少,事后分析多、事先预测少” 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迅速建立新的维修理念:一是检养修分开,实施预防性维护、风险控制和定期保养的理念;二是对重点设备建立详细的质量评估体系;三是对维修率高的设备进行重点跟踪的理念。

医疗设备传统的检、养、修合一的管理模式将检查从养护维修作业中分离,检查和养护维修不能形成互控,难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设备状态,不利于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设备保养。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的数量也表现出大幅度增加、在常规医疗设备上体现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故障率高等特征。在医疗设备方面也通过转换观念,研制了一套适合于管理维修体系的工作流程迅速的适应了增多后医疗设备保障的新要求。在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同时,医疗设备维修组织方式、组织体系以及工作方式上也应逐步适应医疗设备管理的步伐。

2、维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信息化已处在完善阶段,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却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应及时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争取尽快缩短与临床医疗信息化的差距,以便实时保证医院管理的均衡完好状态。

把管理、检测、养护、维修严格分开管理是国外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突出特点,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管理经验成熟有利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医疗发达国家积极推进预防性维护和质量控制,在各类信息的保障下,实现安排定期保养和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维持医疗设备完好技术状态,有效地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突发状况的发生。世界各国医疗设备部门从十几年前开始应用计算机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服务,先后开发了多个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发达国家医疗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科学完备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开发出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名称各异,侧重点不同,但是基本思想都是为了指导医疗设备的检养修工作。国外医疗设备维修政策均以设备状态的检测诊断与评定为基础,这是一切维修工作的先决条件。这种检测诊断通过先进的检测、计量设备和工程师操作检测来完成。经过检测诊断,要对设备使用状况、维护状况等做出科学的评估。根据检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将设备的各种参数进行分级管理,并做出相应的维修计划,对于严重影响医疗工作与设备存在缺陷的采取紧急停用和尽快抢修措施。一切维修的目标要达到目标质量等级,并保证维修后的医疗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一般局限于设备台账管理的模式,以数据或图形来进行静态管理,保养维修大多是依据维修规则和工程师的经验来进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要求实行高度信息化的实时管理,在现代化设备检测手段的基础上,依靠先进的数据存贮、传输和处理手段,建立详尽且应用方便的维修管理信息决策系统,因此管理模式的设置要充分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3、维修管理信息化的方法

3.1 坚持定期对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增强维修保障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设备主管部门应专门抽调技术骨干对各科室急救设备和大型设备进行了巡回探伤普查,并形成周期性检查制度,增强对多发性、危险性故障的预防能力。对急救设备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专门建立了质量跟踪卡片,定期收集故障信息和质量问题,深入进行专题分析预测,适时提出维修措施,并开展针对性维修,作出通过质量检测才能用于医疗工作的规定,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设备维修质量和使用安全。

3.2 坚持定期对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增强保障的计划性和及时性

设备主管部门应坚持定期统计分析设备使用情况,积极向医院反映设备老旧、缺配等有关问题,为医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制定采购更新计划。同时,认真搞好设备使用质量信息反馈工作,加强同厂商的横向联系,按照质量信息反馈规定,通过电话或信息卡片,及时向厂商反馈质量信息,保证厂商及时有效地解决质量问题。

3.3 坚持严格控制医疗设备有寿部件和周期性检测工作你,确保医疗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高强度使用频率和时间加剧了医疗设备使用寿命的消耗,各种监控检测频度加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控制差错,危及临床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备主管部门应以清理、完善监控项目和标准为突破口,对历年的维修记录、过程进行了彻底清理,对医疗设备有寿机件周期性工作的控制项目、标准和落实情况进行了逐台核准,逐步打牢了监控基础。临床科室应严格坚持计算机、登记本和显示板控制要求,每日累计掌握监控时间,每周统计到达警戒限的项目,并及时向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提供维修信息,保证了监控的及时、准确、可靠。坚持对维修工作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而后完成《医疗设备使用维修情况统计表》,做到各级领导心中有数,人人参与监控活动,使监控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4 积极改善信息化工作手段,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实时化和多媒体化是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信息管理及应用能力、全面实现维修管理信息化的先决条件。设备主管部门应利用互联网优势,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应组建办公局域网,将常用的公共信息上网,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组织力量开发计算机软件,该软件应具有科学严谨、技术先进、设计合理、功能强大、方便实用的特点,把各阶段维修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闭环管理,实现计算机全程参与管理和质量监控,使维修管理效率和质量有显著提高从而为全面构建科学高效的维修信息管理系统打下了基础。

结语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改革和重组使得医疗设备管理部门需要一套灵活的、高效的、集中的管理系统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我国传统体制下的检养修一体的工作模式将被逐步淘汰,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信息化发展的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研究也将加速我国医疗设备现代化、质量控制网络化、维修保养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范璐敏

[参考文献]
[1] 林国凯,汪永超,毛明刚,李英林.面向信息集成的部队通用车辆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研发[J].机械.2008,2.33-36
[2] 王彦博,卢绍云.如何做好航空维修管理信息化工作[J].空军装备,2003,4.
[3] 94778部队装备部.开展航空维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做法[J].航空维修,2002,12.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信息化  医疗设备管理信息化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