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12 17:15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医疗信息化建设背景
从1995年卫生部直接领导的“金卫工程”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这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财务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药库等流程的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其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CIS(临床信息系统)阶段,目标可以总结为提高医疗质量。最后,是面向于区域医疗的GMIS(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阶段,目标是医院内部的临床业务整合和院际信息交换。目前普遍认为我们医疗信息化建设处于CIS系统建设阶段。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财务数据、医疗数据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保存在各项存储系统中。因而数据安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旦数据丢失,对任何一家医院来说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据安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传统备份方式无法保证HIS业务连续性
由于目前我们各医疗机构中,HIS系统为各系统中最早建设的,并且HIS系统的功能也由早期以财务为重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到现在的临床加管理的信息系统,包含门诊挂号、划价收费、门诊医生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等子模块。
HIS系统的功能调整
一方面,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HIS系统在医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旦医院的HIS系统在医院运营时间终端无法使用,医院门诊、挂号、收费等全部改为单机操作甚至是手工操作,往往给医院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是运营收入上的减少,更严重的是给医院的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各个医院HIS系统建设程度不尽相同,大部分医院考虑到单台HIS服务器存在单点故障,因此采用两台服务器进行集群,同时考虑到数据存放在主机中安全性和扩展性都太低,往往将数据存放在本地的一台磁盘阵列中,而传统的对数据的备份方案则采用磁带库备份或者是手工备份的方式。
数据的备份方案
采用传统的备份方式,数据是以压缩方式进行备份的。当磁盘阵列出现故障时,HIS系统的应用必须被中断,要恢复数据,必须将磁带库中的数据解压缩到一台新的磁盘阵列中才能恢复数据,而且往往会导致半天甚至一天的数据丢失。这样的故障的发生,对医院来说,一方面需要承受HIS系统业务中断半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风险,还要承担丢失半天甚至更长时间的HIS数据的后果,甚至是导致数据完全丢失,这对医院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传统的备份方式
容灾技术分析
当前容灾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主机的容灾、基于网络的容灾、基于存储的容灾。
基于主机的容灾需要在服务器中安装备份软件,通过备份软件将数据备份到备份服务器的系统中。在医疗的HIS系统中,这种备份方式一方面其备份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主机资源并且带来与现有HIS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每台主机都需要安装软件、购买许可,单独管理,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管理成本,这种容灾方式在医疗HIS系统中都没有优势。因此,医疗HIS系统一般不采取这种方式。
基于主机的容灾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基于存储的容灾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往往配置有主从两套磁盘阵列,并且在磁盘阵列中集成了容灾备份软件,当数据被写入到主磁盘阵列中时,通过容灾备份软件,主磁盘阵列将数据写入到备份磁盘阵列,从而实现主磁盘阵列和备份磁盘阵列的数据一致性。但是采用这种容灾方式,当主磁盘阵列出现故障时,备份磁盘阵列并不能马上接替主磁盘阵列的工作,而需要管理员手工的将备份磁盘阵列切换成主磁盘阵列,并且,由于主磁盘阵列在正常工作时需要将数据写入到备份磁盘阵列中,也会影响使用性能。此外,支持容灾备份的存储系统大多为高性能、高容量的设备,对于数据量较小的HIS系统来说,往往造成浪费。
基于存储的容灾方式
而基于网络层的容灾技术在HIS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之间增加一台虚拟化控制器,当HIS服务器将数据写入到磁盘阵列中时,在数据到达虚拟化控制器后,控制器将数据复制为两份,分别存放到两台磁盘阵列中,从而保证两台磁盘阵列中数据的完全同步,并且,在读取数据时,也是同时从两台磁盘阵列中同时读取,从而大大提高数据库读取性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数据容灾,一方面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软件,从而不会影响服务器的性能以及兼容性,另一方面磁盘阵列不分主从,同时使用,当一个磁盘阵列故障时,很容易的实现零时间将业务切换到另一台磁盘阵列。因此这种方式的容灾更能够满足医疗HIS系统对系统高可用性,数据高安全性的要求。
基于网络层的容灾技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的容灾方式而言,基于网络的容灾方式不会影响HIS系统兼容性,并且更容易实现故障的自动恢复,因此更加的适用于医疗HIS系统的容灾。
基于网络的容灾方式更适用于医疗HIS系统的容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