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6 16:37
- 作者:夏 炀
- 来源:理论研究
实现“三医”联动改革,建立补助供方与需方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全民医疗保障模式。
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将医院的所有权和管制权分开,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辖,使得责权明晰,运转通畅。具体作法是“管办分离”——将医院的归属权从卫生系统剥离,交由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这样,卫生行政部门就可以作为独立系统行使监管权,达到通过改变隶属关系来减少自身改革造成的阻力.而在外部来催生动力的目的。
政府逐步退出医疗保险系统,将医疗保险行业推人市场,接受患者的自由选择,想方设法地迫使医疗系统降低服务费用。鼓励外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外部竞争,防止国有医院一家独大,迫使医疗卫生部门提升服务质量。
2.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社会保险;三是商业保险:四是政府福利性保障与社会救助性保障;五是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六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七是政府健康保障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社会保险的作用。解决弱势人群医疗保障问题不能离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应该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使弱势人群享有“小病有人医、大病有人管”。商业健康保险是一个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吸收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解决人群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政府福利性的医疗保障与医疗补助、新型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和个人自我医疗保障(如医疗储蓄)等一起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障评估体系,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与可及性、个人负担比例、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同时,加快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现代化步伐,为实施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奠定基础。
3.医药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新的医改中.药品供应方必须全面参与,与整体改革相协同。在“三医联动”改革中,药品供应不单是流通体制改革.而且是包括产、供、销各环节在内的整个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基本思路是: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与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相对应,采取不同的产、供、销体制和管理方法;基于医药分开,逐步推行医药分业;强化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强化医院管理,优化服务流程
组建“医疗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集团化运作”的机制.以规模效应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1980年以后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普遍实行了医院机构的集团化管理,1990年美国在医院集团的建设与管理中也引入了战略管理。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此外,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允许和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医院和私人诊所兼职执业,弥补基层医院高素质医务人员的不足。医疗保险还应具备引导病人前往与病情相应的医疗机构就诊,从而合理分流病人。
(四)制定《卫生法》,开放市场、完善法律
以法律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实施过程中的软化。如果只是多部门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门不同的想法,最后出来的文件可能“削足适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组成专门人士按区域整合制定卫生资源规划,并初步指定现有公立医院留存的比例,如70%留存并成为非营利性医院,15%转为社区卫生机构,15%许可社会资本兼并整合。并以法律和条例等方式确认各级、各地政府对这部分非营利医院的最低财政投入,并保证逐年增长。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政府缺位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因此,医疗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以医院微观机制整体改造为先,然后建立有公信力的医疗成本监督机构.并寻求一套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案。只有规避市场失灵,政府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功进行。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