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技术标准 >  神经外科:新技术领航 多学科联盟
神经外科:新技术领航 多学科联盟
  • 2010-07-06 09:22
  • 作者:佚名
  • 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第四届全球华人神经外科大会上,交流了近年来神经外科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进展。微创神经外科(MINS)、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纤维束成像(DTT)等新技术在神经外科中有新应用。

“近两年,神经外科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例如导航技术、电生理学、分子标记物研究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麻醉科、骨科、眼科、护理学等多学科与神经外科的融合等方面。”近日,在第四届全球华人神经外科大会上,大会秘书长张亚卓教授说。

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的华人神经外科大会是神经外科领域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在成都举办的本届大会,交流了近年来神经外科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新技术应用

微创神经外科(MINS)是现代神经外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空间导航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以神经内镜技术为例,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已经逐步开展。此次会议上,张亚卓就神经内镜在颅内脊索瘤手术上的应用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

据悉,脊索瘤发病率仅占颅内肿瘤的0.1%~0.7%,但破坏性强,临床主要表现为颅神经损害以及占位效应,平均生存期仅12~41个月。脊索瘤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无可回避的挑战。脊索瘤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全切肿瘤,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尽量保证患者术后拥有一定的生活质量。

张亚卓认为,目前手术入路仍以经鼻入路为主、经口入路为辅,部分情况下也可经鼻联合经口入路、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开颅或经口入路联合显微镜开颅。入路选择应依据肿瘤部位,例如当肿瘤位于前颅窝底至上斜坡范围内时首选经鼻入路;当肿瘤位于中斜坡为主时经鼻或经口入路均可,不过前者更理想。

各种入路方案各有优缺点,例如经口入路牵拉少和视野清晰,但由于脊索瘤对周围结构的高破坏性造成术后容易形成死腔,继而并发感染,严重者可形成脑膜炎。因此,术中应尽量保留现存的肌肉组织作为分层缝合的解剖学基础,而且至少缝合两层。

此外,张亚卓指出,并非所有的脊索瘤都适合单纯神经内镜治疗,而是与肿瘤的特征、生长方向、部位和血供密切相关。手术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肿瘤的硬度、供血情况、重要结构破坏程度以及颅底重建水平。此外,神经内镜作为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一种,照明清楚、视野暴露充分,而且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但目前在术中止血、特殊仪器设备需求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仍有欠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纤维束成像(DTT)也在神经外科领域有所应用。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的游潮教授利用DTI、DTT观察了2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发现使用DTT可以直观显示其受损情况, DTI联合DTT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新领域探索

高血压引起的脑干出血来势凶险, 患者常常继发多种并发症,预后极差。由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既往以内科治疗为主,普遍对手术治疗采取消极态度,外科治疗几乎为空白。在这一新领域,此次大会也对其进行了交流探讨。

据悉,目前对于脑干出血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指南,一般遵循美国心脏学会 2007年《自发性脑出血指南》的原则进行治疗。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摘除血肿,减少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和刺激;摘除残留的血管病变,防止再度出血。

此次大会上,游潮报告了11例高血压脑干出血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情况。这11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3.7岁,病程3h~24h。其中GCS评分3~5分5例;6~7分5例;>7分1例。11例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出血部位中脑出血2例,中脑桥脑交界 3例,桥脑出血5例,延髓出血1例,平均出血量约6.7ml,血肿破入三脑室1例,破入四脑室5例,梗阻性脑积水9例。8例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部位中脑及中脑-桥脑交界选择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桥脑腹外侧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脑及延髓背侧选择枕下正中入路。术后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4例患者均位于桥脑。术后2例患者症状加重持续昏迷,其中中脑1例,中脑-桥脑交界1例。中脑1例,延髓1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脑干功能衰竭死亡。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指征明确,桥脑出血手术效果良好,患者预后较好,中脑次之,延髓效果最差。”游潮总结说。

【责任编辑:清茗 TEL:(010)68476606】

标签:神经外科  高血压  微创神经外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