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1 16:15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大医院托管医疗服务
居民家门口看上专家门诊
滨海社区上李居委会的薛大妈快70岁了,腿脚有些不方便,她看病选择的是隔壁的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她说,这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自从去年2月被厦门市第一医院接管后,看病不用排队,服务也周全,还能在家门口看上专家门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薛大妈这样感受的患者还有很多。在该市几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转型后的接诊量数据: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2009年2月接诊量为6000人次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倍;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去年6月接诊量比前年同期增长62%;莲前第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去年8月门诊量同比增长了2.5倍;鹭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小巷子里,仅去年6月就接诊病人5142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304.88%。该市第一医院7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总量增长率,从2008年2月的负增长,逐步递增到当年5月的22.6%、6月的26.39%。
该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介绍说,托管社区医疗服务后,双向转诊更为通畅。居民如因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化验,可以在中心开单、收费,直接到医院检查;因病情需要住院的,可帮助预约联系,救护车免费接送,享受免挂号费等优惠;参保者在社区就诊的自付比例,比大医院低6个~13个百分点。黄如欣说,改革一年来,共计为群众免挂号费178万多元,药品让利355万多元;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就诊的病人人均处方费用为43.5元,比在三级医院就诊的费用少50%以上。特别是近3个月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平均增加110%以上。
不仅仅是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滨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谢光为感到,现在工作比以前更忙碌了,收入也比以前多了。谢光为说,厦门市第一医院派来了医生和专家,管理更加严格,同时加大了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黄如欣称,社区医疗服务由大医院“带”,一方面社区医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社区就医的便捷和优惠会吸引更多的人到社区看病,一些常见病就会沉淀到社区,这样社区就发挥好了“守门人”作用,让大医院有更多的精力搞科研,解决疑难杂症。
此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按规定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列入财政补助范围。一年来已下拨补助经费2600多万元,确保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大医院一门诊人次财政补助3.5元。而在社区,一门诊人次补助11元,调动了大医院的积极性。”黄如欣说。
财政预算核拨经费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在厦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模式下,原来政府倡导的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变成了“五位一体”,如何保证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无缝隙连接?黄如欣解释:“厦门市推行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立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可以使信息共享。市民看病的信息可以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借鉴这些数据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黄如欣称,重新组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由原来的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次,增加人员编制。改革前从事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在编人员25人,聘用人员52人;改革后核定从事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编制162人,并根据辖区外来人口情况,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编外人员。目前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达211人,增加了134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机构基本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经费全部由区财政预算核拨,并配备了公共卫生业务用车。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后,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经费就增加了近600万元。2008年,仅思明区用于社区公共卫生的经费就达2400万元, 改变了以往靠“医疗养公卫”的局面,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监督等职能的下沉,成效也比较显著。目前,该市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常住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达100%,流动儿童接种率也达到了95%以上。与街道、居委会密切配合,做好社区诊断、死因调查、疫报管理、社区结核病督导管理、艾滋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统计结果表明,改革后传染病报告率,结核病病人发现、督导、治愈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艾滋病、手足口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黄如欣说,厦门市的这种社区服务模式有其特殊的前提条件。例如,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适当的财力保障及医疗机构和人口居住集中等特点,都为实施改革打下了基础。 对于厦门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黄如欣十分自信。
共2页: 上一页 [1]2 [查看全文]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