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电子病历 >  国内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
国内研究水平和应用现状
  • 2010-01-28 11:07
  • 作者:佚名
  • 来源:e医疗

电子病历在我国经历了单纯模仿纸质病历,初级结构化,高级结构化,基于知识库的交互型,区域性电子健康记录等发展阶段。目前,全国电子病历的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医院处在初级结构化和高级结构化的阶段。少数大医院开始基于知识库的交互型电子病历和区域性电子健康记录的研究与应用。

从技术角度来讲,国内与国际走的是不太一样的两个方向。要想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内外医疗IT历史的区别,正是这样的区别导致了我国的电子病历技术走了一条颇有成效的快车道,但未来如何还要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国内外医疗信息技术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医院IT投入模式

发达国家的院内系统由于IT发展的历史原因充斥了各种以业务单元为单位的平行的业务子系统,如各个专科都有自己的临床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大多是医院自己的IT力量独立或者参与合作开发的。比如在美国一般的医院中基本都会拥有几十个信息系统,在大型医院中至少有上百的信息系统,因此带来的维护和开发工作量可想而知,在大型医院的信息中心里面动辄以百计的人员规模是屡见不鲜的,大型医院每年在IT方面的投入也是以亿美元为单位计算的。在此前提下,国外的电子病历大多是基于多个专科系统进行总成,形成电子病历,然后优化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业务满足专科个性需求,集成满足信息传递”的道路。

目前,我国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就给了电子病历一个相对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相对较少地受到其他系统的掣肘。因此中国的电子病历对于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共性问题提炼得较好,走的是“覆盖共性,模板化个性”的方向。随着各个医疗机构认识水平地提高,对于IT投入尤其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投入的增加,目前大型电子病历系统都能够达到至少百万元级人民币的招标水平。虽然这与国外电子病历的投入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为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带来了较强的发展动力。

当然,这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前者能够较好的完成专业需求任务,但是维护和业务需求变更困难,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后者具备较大的灵活性,维护成本较低,但是在满足个性需求的时候需要知识提供者更多地参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外走的是“技术模拟专业需求驱动发展”的模式,我国走的是“专业参与技术驱动发展”的模式。这也是国外目前的电子病历较少见到的“所见即所得形式”,也是我国电子病历如此迅速地跨入此阶段的原因。

医疗知识的总结和标准化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医疗知识的标准化和总结方面的工作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美国和欧洲每个临床专业协会都会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提交发布基于循证医学模型的,支持信息技术操作的临床诊疗指南。这为信息技术在医疗知识库应用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由于知识产权、技术、知识适用人群等种种原因,我国的电子病历厂商对于知识库的应用还比较落后,只有个别厂商提供了可自由扩充的知识库体系,而国外在这方面走的是专业厂商提供专业知识库系统的路线。

【责任编辑:钢铁小喷侠 TEL:(010)68476606】

标签:电子病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