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1-26 17:14
- 作者:佚名
- 来源:互联网
伴随新医改的大幕徐徐拉开,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的信息化理所当然地受到政府的重视。觊觎着8500亿医疗投入的厂商们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网上预约挂号、区域医疗信息化等热点话题也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一切都让医院信息化不断升温,在短时间内形成热潮。
那么,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到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还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之路该如何去走?带着这些问题,网络世界记者走访了一些知名的医院CIO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相信他们的看法和理念将为医院信息化热潮注入冷静的思考和更加理性的作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科室护士在进行电子病历录入
“别让高潮变泡沫”
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全国目许多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在规划中,上海长宁区以及厦门等地的区域卫生化网络建设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这不代表区域卫生信息化及电子病历为核心内容的新一波医疗信息化建设会迅速达到理想的境地。业内专家及卫生部官员都以认识到,前面的路还很漫长并面临巨大挑战。
“越是高潮的来临,越是应该冷静思考,谨慎行事,我们要使这一波高潮成为真正的高潮,而不是一波泡沫。”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包罗如是警告。他认为,医疗信息化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非常复杂和困难,不会仅靠热情或是一种认识就能实现,它需要有很多积累。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也表示:区域卫生信息化虽然很热,但也很难,存在着很多可能失败的因素,国外也有失败的先例。所以,要预先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以避免推倒重来。他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践第一要有景目标,第二要有技术,另外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包括标准,安全,系统体系架构等。
而显然,目前这些条件还尚未完全成熟。李包罗认为挑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标准方面,现在的标准大多是对于数据元素的标准,这些独立的、毫无关系的数据元素和标准不太可能满足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是在管理方面,政府要建立科学详细的规划、制定目标描述和系统评估机制,避免出现“拍脑门”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避免把高潮变成泡沫;三是人才方面,现在花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和电子健康记录,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而医疗信息化人才不仅要精通医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理论,还要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解和远见。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极度匮乏。
另外,对于标准化,国内的很多医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顾虑。某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表示:“国内的医院,不仅要治病救人,也面临着创收的竞争压力。如果都标准化了,资源都可以共享了,那还怎么去创造效益?怎么搞差异化服务?”
另外,对于目前IBM所提出的“智慧的医疗”这一概念,该人士也认为为时尚早。“这些外企们所提出的观念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之前Oracle公司所做的数据库标准,其中很多术语都不是医疗行业里能用到的临床术语。所以,即使是有了标准,有了系统,如何能与医院的现实应用相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
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悲观。301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就表现了乐观而现实的看法:“别指望区域医疗信息化一下子做成很理想的状态,可以先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一步一步来。比如先把统计信息化验结果、处方等能共享的东西先共享了,这也很好。应该说每走一步都很有价值。”
“临床信息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301医院的信息化一直走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前列。薛万国在1988年国防科技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就来到301,一直在第一线从事信息化工作。在他看来,未来医院信息化将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并且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将会相辅相成、交替上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因为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需求越来越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以电子病历的实施为例,它必须有一个信息源头,这一定是建立在业务信息的基础上。比如说,检验信息结果能通过计算机系统管理起来,放射科能实现影像的信息化管理——所有环节一步步都实现信息化,信息化能涵盖所有的医疗过程才能做成电子病历系统。
可喜的是,中医在临床信息化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副院长介绍,该院刚刚成功实现了“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可以规范采集临床信息,在保留自然语言文本病历的同时,将临床信息转化为可直接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并把全部临床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名中医临床数据仓库。并且,科研组人员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与实时在线展示技术等实现知识的迅速发现。刘保延坚信:“中医药学近百年停滞不前,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海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使用的技术落后。而信息技术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技术支撑”。
总体来讲,目前各大医院已建立起了基本的业务系统、收费系统、病人入出转系统、药品物资的管理系统等,医院基本业务和管理需求已得到信息化的支持和满足,医院对于外部医保的支持需求也基本得到满足。
但薛万国表示:“医院的业务面非常宽,信息化对业务的覆盖离完整还相差很远。”对于一级科室来讲,PACS、 LIS都已建立起来,但小的实验室还没有实现联网,比如呼吸科、超声、病理、内镜、喉镜等数十个科室的检验结果都需要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去覆盖,而每个岗位用的软件都是特定的、专业化的(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就需要专门软件分析);后勤科室、以及医院管理层面也无一不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反正我这辈子是做不完。”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薛万国认为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庞大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在满足了医院基本需求之后,下一步必然要引进各种专业化产品。然而,初期建设的HIS都是封闭的,并不具备和这些系统的接口;而另一方面,原有的系统功能在新的流程下也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HIS面临着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升级改造的两难选择。“这好比过去为平房打的地基,现在要盖楼房,就要解决地基不够牢固的问题。”
其二,电子病历的管理从技术上面临很大的挑战。电子病历应该是所有和病人相关的信息的集成。现在,一反面医疗信息覆盖面不够完整,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能否集成在一起,让医生能够在一个软件上看到。因为电子病历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有文字的,有图像的,而且病人需要连续的记录,以便下次就诊能把以前的记录调出来。这就面临着技术上的艰巨挑战。
其三,在管理方面,虽然医院的基本管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但缺乏来自一线的、完整的业务数据,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医生每年晋级、评职称能否用数据说话?一个医生看了多少个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写了多少篇论文、承担了多少教学工作量、病人满意度怎么样?如果有了量化的指标,评价起来就会更客观。再比如,在医疗质量监控方面,大处方,超剂量、长时间、联合用药问题如何有了信息化的支持,就可以从事后监控变为事中监控。
其四,信息化如何为病人服务。过去信息化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医院管理人员和医生,现在则延伸到病人,如网上预约挂号,化验结果查询,费用查询,满意度评价等等。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服务是个新的巨大挑战。
面对重重挑战,薛万国认为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的工作原则是应该从宏观、总体布局上围绕这几个目标去做事情,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心里时刻有根弦:我要到哪里去?建信息系统是为了干什么?“未来医院信息化总体将逐步向临床发展,但是没有统一的方法,只能因地制宜。”他说。
“信息化和管理的关系是本质问题”
卫生部信息化专家组和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雨生认为,无论是区域卫生信息化,还是医院信息化,首要的问题是理顺管理和信息化的关系。之所以大家感觉到二者往下走比较难,就是因为没有厘清二者的关系。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持续的管理创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只是管理的工具。而目前的状况却常常是信息化推动管理往前走,这种自下向上努力的成效是有限的。”何雨生认为,自顶向下才应该是信息化战略的正确方向,也就是说,管理应该成为信息化的动力,带着信息化往前走。
以台湾长庚医院为例,长庚集团有一个管理中心,信息中心设在管理中心下面,管理中心的负责人都是医院管理专家,信息化只是执行明确具体的管理目标。这样从体系架构上就理顺了,医院的效率和水平自然得到提高。而目前大陆的医院缺乏职业的管理专家,基本处于原始的经验型管理阶段,导致信息化没有清晰的目标。这好似“傻小子过年看街坊”,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他认为,新医改提倡区域医疗信息化,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例如,新医改提出让医院共享病人信息,避免重复检查。但医院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因为这样做会直接减少其收入。这说明现在的支付制度和体制都没有支持和鼓励共享。“市场经济靠的是利益博弈形成稳定的秩序。管理者只有利用好市场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也认为管理是个瓶颈。他说:“信息化是用来配合医疗管理的手段,在医院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所有问题,就显得不太现实。”
比如,国家提倡”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目的是想优化医疗资源,但却忽略了中国的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和大的三甲医院差得非常多,管理水平也不在一个层面上。此外,大医院和小的社区医院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很难协调。因此,国家投了很多钱,但社区医院仍然没有病人,大医院病人仍在增加。“管理体制不理顺,怎么谈区域协调、信息共享呢?”
“信息中心要做医院的参谋部”
面对管理与信息化关系的现实难题,医院的CIO们在实践中试图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医疗行业信息化专家、宣武医院信息中心尚邦治老师在多年的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对于信息部门缺乏管理职能而导致推行信息化困难深有体会,他说到,某个医院曾经发生这样一幕:“刚上住院医生工作站时,一个年轻医生当着院长、主任的面对信息中心主任说,“你的程序不好使,我没法用!”信息中心主任只好反问他:‘如果你刚学会开车给你一辆奔驰开,会不会熄火呢?’还好,过了一阵,这位医生告诉主任:‘我会开奔驰了!’”
尚邦治说,医院原来有一套几十年形成的管理模式,现在打破它肯定会导致不适应,另一方面,计算机程序不适合应用,也会带来矛盾。他认为应该采取逐渐适应的方式,不要采用过激的方法。同样,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取得的一知半解的成绩,管理和信息化都应该持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因为医院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王韬认为信息中心主任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有医院管理的思想,要懂医院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要参与到医院的管理中去”。“信息中心就是医院的参谋部。”他非常肯定地说。 他表示,在目前医院信息化的两个热点——规范医院业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对病人的服务,以及医疗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上,信息中心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王韬透露,下一步天坛医院准备引进分析师,运用商业智能系统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医院提高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以提高IT的价值。
薛万国也认为信息部门要为医院领导当好参谋。“毕竟信息系统只是个工具,它必须围绕医院的整体目标来做,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中心主任要具备对上和对下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信息化的实施。因为,医院领导光理念上重视信息化还不够,必须要去协调和推动,要落实在行动上才行。”他记得当初301医院上门诊系统的时候,每周都要和医院领导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开会,落实很多实施中的细节问题。
武汉同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晓祥对于提高医院CIO的话语权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一个是要跟各个职能科室进行合理业务流程讨论和制定,这样能让各个科室功对信息中心产生信任;第二是要把信息化建设到每一个角落,使其他部门对你产生一种依赖,第三要参与医院管理和资源控制,使信息中心具有一定的威望,第四要进行医疗IT学术化进程的推进,让其他部门产生尊重。
何雨生也承认,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理解的深入,最近几年信息部门的在医院中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他强调,要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能一味地等待“自顶向下”模式的成熟,才去建设信息系统,有意识地用好“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结合”的方法至关重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