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专家观察 >  怎样弥补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多位学者建言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怎样弥补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多位学者建言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2021-01-13 15:27
  • 作者:佚名
  • 来源:新京报

乡村建设不仅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提升。2021年接续了乡村振兴的重任,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表示,在未来的乡村建设行动专家研讨中,将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过去多年来,我国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差异依旧存在。

2021年初,疫情在河北乡村集中暴发,凸显出乡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短板。

如何弥补这一短板?

如何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共论未来乡村振兴中,乡村公共服务的提升之路。


村民们坐在村里邮局前。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一个卫生员,负责一个村庄

一栋二层的民居外墙上,挂着一个“村卫生室”的牌子,沿着牌子指示,走进大门,是一个民居里的卫生室。民居的主人,也是村里唯一的卫生员。

这里是河北邯郸下辖的一个村庄,村里平时只有一个卫生员,为村民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可以看看头疼脑热的小病,开一些普通的感冒药之类。除此之外,还要负责村里的卫生消杀、健康宣传、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各种工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尤其每个月交报表的时候,格外忙。”

经过2020年的疫情之后,到2021年初,村里的卫生资源多了很多,最起码,酒精、消毒用品、口罩等比较充足了。但是人手依然不够。

“大多数时候,村医、村卫生员只是一个传达政策、解释文件的中介,”一位多年观察和调研乡村卫生工作的医学博士告诉记者,“防疫工作开始后,只靠村医和村卫生员,远远不够,要发动更多的基层干部、村民一起执行,登记、追踪、消毒、病情辨别、宣传防疫知识、传达上级文件、防控人群聚集等,互有分工”。

在更广大的乡村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公共卫生资源缺乏的情况还有很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1292.8万人,其中,村卫生室人员为144.6万人,与2018年比较,人员总数有所减少,同时,村卫生室数量也减少了0.6万个。

“城乡差距是历史问题,要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钮文异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钮文异曾在京郊做过赤脚医生,在那个时候,赤脚医生是国家三级卫生健康保障网的最后一层,也是网底,这个网底,保障了乡村居民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在赤脚医生体系淡出之后,我国曾着力推进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展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战略也把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推进作为重点之一。


村里的老人,虽然乡村卫生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仍有差距。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乡村公共卫生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这是大趋势,”钮文异说,“但也要看到,真正的细微处,差距仍在,比如乡村卫生服务人员的素养、软硬件的配备,以及乡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普遍较低等。”

连续两年的疫情防控,乡村展现出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短板,“在这个特殊时机,应该抓住机会,开展更多的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教育,”钮文异说,“观念意识上更是如此,这次河北乡村集中暴发疫情,乡村居民乃至基层组织防控意识的薄弱,应该引起关注,通过种种方式,帮助乡村居民建立起更好的健康意识、防控意识”。

一对老人,和他们的9个孙辈

在公共服务中,乡村缺乏的,不仅是卫生服务,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同样稀缺。

广东某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13岁的小林刚刚从镇上放学回来,今年他6年级了,必须要考虑即将到来的中考,究竟要考哪个学校。县城里唯一一所重点中学,是他考虑的对象,但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小林所在的县是一个山区县,教学质量一直不算很高,即便是重点中学,也比不上临县的中学。当地一位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近年来,最好的学生,大都被外县更好的中学招走了,考不上外县好学校的,才会选择本县的中学。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乡村学校中。当地一间小学,5个老师管着3个年级64名学生,尽管这个比例已经超出了规定的小学师生比,但仍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5个老师,每一个都身兼多职。

 学生们还是愿意到县里教学条件好的学校

学生们还是愿意到县里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据教育部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6年到2017年1年间,乡镇和城市的学生、教师数量都在增长,唯有乡村学校、学生在减少。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国有义务教育专任教师970多万人,其中乡村教师总数不到300万。

数量不足之外,乡村教育的质量更值得担忧,一位乡村小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在村里,学校几乎很难开展更多丰富的课外活动,乡村小学的学生和城市中的小学生,差距还很明显。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加大力度推进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各种硬件的加强,也包括师资力量的增强,”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当前,更大的问题不是资源的缺乏,而是质量的差距。乡村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直维持着低水平运转。当前,已经很少能够看到破旧的校舍了,乡村学校的建设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在师生比方面,乡村小学也比城市小学更好,但人员在流失,学生走掉了,城市挤乡村空不只是社会层面的,也包括学校。”

此外,城市学生,也享受着比乡村学生更多的家庭教育。在湖南湘西一个山村中,记者见到,一对70多岁的老人,照顾着9个孙子孙女,最大的刚上中学,最小的还没学会走路。对于他们来说,保证9个孩子的衣食已是沉重的负担,辅导作业等则无从谈起。

在未来,如何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享受和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熊丙奇认为,还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这些年来,我国推动人才返乡工作,也实施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定向人才培养计划,确实让不少年轻人回到了乡村工作,这是一个进步。但也要看到,乡村里仍有许多人、包括教师在内,把教育当做走出乡村、进入城市的途径。这和乡村整个社会发展程度有关,所以在未来,还是要让乡村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人才留在乡村”。

当他老去,需要更多的帮助

留守老人是乡村普遍的现象,大量人口进城务工,年龄更大、教育水平更低的老人被留在乡村,同时,最早一代农民工开始步入老年,难以在城市继续获得工作机会,也不得不回归乡村。


乡村里留守的老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据《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9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66万人满60岁,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32万人。

此外,建档立卡的人员,享受着更多的养老保险政策,比如由政府代缴保险费。数据显示,2019年共为25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8.7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近42亿元,为2885.5万贫困老人发放养老保险待遇,6693.6万贫困人员从中受益。5978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应保尽保的实现,无疑是乡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大进步,但也要看到,和城市相比,乡村养老保障仍旧较弱,保障力度距离城市居民仍有差距。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动养老金改革,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推行城乡养老金并轨,到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2011年,北京大学开展第一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当时,城乡养老金差距近30倍。到2020年,有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养老金差距缩小到10倍左右,城镇居民的养老金每月约2800元,农村每月约170元。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9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57026亿元,基金总支出52342亿元,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4107亿元,基金支出为3114亿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在乡村设立公立养老院,河北省于2018年印发《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管理办法(试行)》。记者在河北张家口见到,幸福院或以村里闲置的院落为基础建造,或完全采取新建模式,幸福院中提供卫生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同时采取入住老人互助生活的模式。在不少村落,幸福院都有老人入住。

养老院里的老人和护工

养老院里的老人和护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养老是公共事业,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如何提升乡村养老的水平?202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主办的“养老金融媒体分享会”,有研究者表示,提升乡村老人养老保障水平,和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最好的办法,是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更好地改善乡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

乡村振兴并不仅仅是村庄的建设,也不仅仅是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推进。

“在乡村振兴中,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比其他问题更加突出和迫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说。

乡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乡村越来越重要。从经济上考虑,乡村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无论第一产业的农业,还是二三产业,乃至三产融合,都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社会意义上看,乡村具有养老、生态涵养等多重意义,”李小云说,“在今天,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下,乡村的意义更加重大。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城镇化了,城镇化依然会继续发展,但同时,也要改变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差距,使得乡村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快速发展。”

城镇化不仅是城市的发展,也在于乡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把乡村变成小镇,李小云说,“在过去,城市居民的身份,本身附带着更多公共服务,不论是养老、医疗还是失业救济等。而在乡村,公共服务落后,年轻人不愿意在乡村发展,不止是因为乡村生活便利程度不高,更在于在乡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同,如果城乡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实现均等化,那必然会有更多人留在乡村。”

乡村老人

留在村里的人们。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养老、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近年来,我国着力发展乡村,各项公共服务也在不断提升,李小云说,“这些年,乡村公共服务虽然还和城市有差距,但数量在不断提升。目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共服务的质量问题,比如学前教育,在乡村,很少有和城市一样的幼儿园,这样的话,年轻人当然会把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幼儿园。乡村幼儿园的短板,在于质量,有些幼儿园,连音乐课、美术课都开不了。不仅幼儿园如此,中小学也有这样的问题,学习效果比不上城市,中学毕业,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个三本、四本,以后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职业,所以,父母就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乡村学校读书”。

文化、卫生等,同样如此,此前媒体曾多次报道,乡村阅览室形同虚设,记者在多个村庄也曾看到,村里的图书室、阅览室,往往大门紧锁,不少村干部都曾表示,平常开门也很少有人来。

此次疫情再次暴发,也印证了乡村公共卫生力量的薄弱,“现在各个村都有村医,也有村卫生室,但普遍存在水平不足的问题,”李小云说,“乡村在抵御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上,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2019年,广东省的一项针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情况的调查显示,“基本劳动就业服务”的城乡知晓度,差距超过15个百分点;“突发疾病权威性信息发布渠道”的城乡知晓度,农村比城市低20个百分点;而在“大病报销、医疗救助等医疗救助服务”的知晓度中,农村地区有57.34%的群众不了解相关医疗政策。

“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是未来乡村振兴中的战略问题,也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在今天这个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李小云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经纬 TEL:(010)68476606】

标签:乡村公共卫生短板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