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24 11:06
- 作者:佚名
- 来源:澎湃新闻
目前,上海家庭医生签约居民超700万人,二三级医院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1+1+1”(1家市级医院、1家区级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合内就诊率高达71%,基层网底不断夯实,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7月22日,2019年上海市医改工作推进大会在沪召开,记者从会议获知上述消息。
会议透露,上海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稳步实施卫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及16个专项规划,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的家庭比例达到100%。加强老年护理、康复、儿科等短缺医疗资源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城郊均衡布局。积极发展社会办医,出台实施“健康服务业50条”,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社会办医品牌、建设“5+X”集聚区、打造全国首个健康保险交易中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上海市大力推动区域医疗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持续推进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建设,不断优化网格化建设布局,“新华-崇明”医联体、儿科医联体等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上海建立了“1+1+16”(市级、申康医联和16个区)的市区两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度和体验度。
为破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上海市6家医院纳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较为成熟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引导公立医院优化结构、合理控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取得成效。
全市完善医药采购“阳光平台”,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配送、使用的全流程监管,探索部分高价药品谈判采购机制,开展抗癌药品专项集中采购,稳步实施药品带量采购,牵头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
“看专家难”也是百姓反映较多的问题。上海推进“1+1+1”组合签约,逐步完善居民自愿与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机制,实现全科、专科之间的有序衔接,推动三级医院优质资源、居民就医“双下沉”,进一步提高组合签约内就诊率、转诊率,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地用于群众的必需急需。
市级医院将聚焦关键技术和疑难杂症治疗,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区级医院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疑难杂症门急诊服务,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儿科和孕产妇救治服务能力,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1+1+1”签约服务实效,提高签约居民的感受度。
2019年,上海将推进一批医疗服务圈,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医疗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配好药、看好病,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和看专家排长队问题。
如何让医疗服务“更好”?会议透露,上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改革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再打造一批服务品牌,不断提高医疗“温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更好地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结合全市“一网通办”,对老百姓和企业高频次经办事项,更多便利企业和群众。
怎样使医疗服务“更强”?
上海将坚持医改推进与服务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科创中心建设同步谋划,聚焦提升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瞄准全球医疗卫生科技前沿,支持优势特色专科发展,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专科;围绕亚洲医学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布局一批重点专科群,尤其是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努力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策源地”;积极争取更多优势学科进入“国家队”行列。下大气力推进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上海标识度的高端医疗服务品牌。助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认真抓好“健康服务业50条”的落地落实,建设一批临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