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科技兴医 |包头市中心医院风采
科技兴医 |包头市中心医院风采
  • 2019-06-25 16:33
  • 作者:佚名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医院简介】

包头市中心医院创建于1942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是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临床医学院,包头医学院中心临床医学院,同济大学教学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总资产14.56亿元;实际开放床位1657张。年门急诊量63.8万人次,年住院数50494余人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先、重点学科5个,包头市医学领先、重点学科12个。

【科技兴医关键词】信息互联互通提高治疗科学性(项目名称)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包头市中心医院在各级党委政府、卫健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医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以医疗为主体,教学、科研为双翼的“一体双翼”的发展战略,以建立四个中心、三个基地、二个门诊、一个信息化平台的“4321”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积极探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秉承“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提升决策、管理和诊疗水平”的设计理念,遵循国内医疗卫生相关标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标准),结合国外标准评估体系(HIMSS),对医院进行整体建设规划,要把医院建设成模式先进、流程优化、管理配套、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符合现代化医院发展要求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

【科技兴医实践录】

建设过程

第一阶段 夯实基础,全面推广、快速应用

建设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为全面实现业务整合奠定基础(IE集成引擎、EMPI)。建设基于无线技术和移动终端建设面向临床的移动医护系统。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管理及临床辅助信息系统。

无论是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建设中还是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EMPI(主索引系统)和集成平台都是医疗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内容,虽然它们并不在医疗业务应用中被直接操作和使用,但它们却直接关系到医疗记录的唯一性、关联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更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不同范围内的系统互连和数据共享。由于本阶段是信息系统的基础集成架构建设,建设内容医疗信息平台,包括IE集成引擎、主索引系统(EMPI)、基于平台的公用服务以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业务系统接口的标准化,通过集成平台架构的建设,为医院构建一个全新的软件集成架构体系,便于后期后续业务的全新扩展和接入,同时为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数据中心的构建奠定基础。另外,结合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全面完善和丰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管理及临床辅助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 巩固提高、深度融合、智能决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以临床信息和运营管理为中心的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建立满足医院经营管理需求出发,建立以“人、财、物“管理的HRP系统和基于临床、运营决策数据中心建立多维度的智能决策分析系统(BI)。

本阶段除了完善和巩固第一阶段相关系统建设的成果, 从满足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出发,以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将医疗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业务活动集成化设计的综合管理系统。涵盖了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内容。通过搭建一个多层次的横向联系,纵向相接的管理网络,构建起整个医院的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会计核算为中心、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薪酬管理来体现,将医院的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集成的综合运营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基于集成平台技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数据的组织、集中长期存储,基于临实现基于临床业务的全覆盖,构建和完善基于无线技术的移动医生护理管理业务,基于CDR开展临床的精细化闭环管理及系统改造,主要包括:住院医嘱闭环管理、药品全流程闭环管理、临床用血闭环管理、检查检验闭环管理等最终使医院的整体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基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构建全院跨应用、跨平台的统一的医院运营决策数据仓库,在此之上开发包含管理决策支持、运营分析管理模块,提供数据查询、统计、汇总及分析等功能,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和数据分析结果,为领导决策层呈现直观、及时、准确的预警分析信息,从而达到提升医院管理决策水平的目标。

取得成效

1、建成以临床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台

以患者为主线,将患者在医疗机构中的历次就诊时间、就诊原因、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活动以及所记录的相关信息有机地关联起来,并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 

构建以临床管理和运营管理为中心的医院数据中心,实现不同信息系统、组织机构间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业务数据实时更新,确保信息同步;满足管理决策、临床决策、科学研究、对外信息共享;实现统一的数据仓库的设计及技术文档、元数据管理、制定信息交换标准,形成符合我院特点的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在原影像数据存储基础上构建以影像文档为中心的影像与文档数据中心。

2、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体系

基于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临床信息服务平台、电子病历集成浏览视图、医嘱录入系统、标准化结构化的医疗文档编辑与管理系统、闭环医嘱管理系统、临床知识库管理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受控医学术语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及移动医护工作站等系统在内的一体化的临床业务体系。

实现医、护、患三者之间闭环监控与管理,全面获取患者信息,有效避免医疗差错;实现临床信息数据共享,支持临床系统的人性化,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以临床数据中心(CDR)为核心,充分发掘临床数据中心的作用与价值数据,助力医院提升临床应用与科研能力,实现临床管理的精细化目标。

3.建成以现代化医院管理为目标的决策分析体系

源于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业务环节和不同应用场景的大量数据形式各异,但又紧密相关,真实反映了医院管理各个层面的信息,是医院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收集数据构建数据仓库,及时有效地掌握医院数据信息,为业务流程再造和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决策分析主题,形成全方位综合分析体系,满足客户管理及业务需求;根据医院关注点和医院管理策略定制预警机制,及时提供分级预警。

项目亮点

近三年来,医院共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建成了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信息化预约诊疗、闭环管理系统、医院决策支持系统(BI)、“扁鹊飞救”系统、云影像平台系统。2016年通过自治区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评测三级;2017年自治区首家通过HIMSS六级信息化等级评审;2018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2018年在首届全国民族卫生健康信息大会上被授予“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优秀医院”称号。在第22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网络大会”上,医院“4321+扁鹊飞救医联体模式应用探讨”作为典型案例在会上交流。2018年,作为特邀嘉宾在HIMSS大中华区年会上作了“提升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HIMSS评审促进医院信息建设”的发言。

1、以信息化预约诊疗为途径,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围绕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信息化网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医疗费用等综合查询的便民服务,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对预约患者实行优先就诊。实现了共享号池,对不同途径的号源进行统一管理。更大程度地优化改进门诊医疗服务流程,使门诊挂号不再拥挤,全院预约挂号比例大大提升,门诊排队挂号人数明显减少,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还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缴费、查阅检查检验报告,就诊时间比传统方式节省1-3小时,提升了便民服务的能力。

2、以闭环管理为核心,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通过PDA,临床操作中用药、输血、检验的每一环节都实现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确认患者、药品、标本的信息,避免了人为等因素出现的差错,实现了闭环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临床用药:以医嘱为核心实现医嘱闭环管理,对诊疗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和管理,实现事前提醒、事中干预、事后分析,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医生开医嘱、药师审方、(药房)药品扫码下架、(配送)扫码交接、病区药品交接、配液复核、床旁扫码执行,实现闭环管理。临床输血:医生下达备血医嘱、血库核对医嘱进行备血、医生下达备血转用血医嘱、血库将已备好血制品取出,系统生成取血单、护士打印取血单、护士与血库双方扫码确认血制品信息与取血单内容一致、护士取回后双人核对患者医嘱与血制品信息一致、输血前扫码、输血中扫码、输血结束扫码,实现闭环管理。临床检验:医生开嘱、护士打印检验标签、护士扫码采血、扫码打包、配送、检验科扫码签收、患者根据条码打印报告,实现环管理。

3、以医院决策支持系统(BI)为手段,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2017年建成决策支持系统(BI),围绕医院运营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数据上报等指标,建立决策分析主题,实现各项数据的实时呈现、快速定制,医院管理层可随时随地获取全院数据信息,对医院经济运行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门急诊人次、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指标的动态查询和分析。在分析的业务数据方面,涵盖了门急诊、住院、财务、药品等核心系统,每月在移动端推送药占比、耗占比等指标,实现了22项控费指标按月监控,定期推送。通过设置目标值,实现完成值与目标值的对比,通过医院仪表盘、数据图、动态报表等多种形式,满足领导层数据分析的需求,并为医院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4、以“扁鹊飞救”为抓手,实现区域协同急救,医联体内双向转诊

2016年10月建成了“扁鹊飞救”系统,以急性心梗急救为切入点,将22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加入胸痛中心急救网络。该系统对卒中、创伤外科、高危孕产妇等患者的急救工作也建立了急救绿色通道,实现了区域协同急救,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为医院紧急救治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分级诊疗。2018年全年接收胸痛患者589例,其中急诊手术胸痛85例;接收医联体单位上转病人344人次,下转病人732人次;多次完成手术直播、各类应急演练、远程会诊转运任务等。

5、以云影像系统为基础,实现影像远程会诊

2017年3月,我院建立了云影像平台。基于云影像平台,在医院、患者和专家之间建立高效、专业的连接平台,实现影像跨地域会诊,结果互通互认,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解决患者重复检查、结果互认难,解决基层医院缺乏诊断医生与疑难病例诊断问题。2018年,免费为医联体内单位提供影像远程会诊653例;为成员单位提供影像检查服务421人次,提供检验服务295人次;请北京、上海、瑞典等国内外专家会诊疑难病例50余例。通过绑定二维码,实现胶片与报告的电子化浏览,可在手机端随时查看影像检查结果。医学影像一体化自助打印系统无缝对接信息系统,优化了取片流程,减少患者取片时间,提升医疗与服务质量。

【科技兴医主力军】

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孙凯副院长主管,计算机中心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由闫卫东担任主任,另有主任助理1人,软件组长1人,工作人员6人。科室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2人。

2015年,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由赵静担任主任,另有工作人员2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1人。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第三方厂商组成的研发、实施、运维项目团队共四家40余人常驻院内工作。

【科技兴医心路谈】

通过项目建设,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观念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变,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平台建设使医疗信息化工作释放了新活力,发展思路得到了新启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医疗健康大数据在临床辅助决策、医院管理决策、便民惠民服务中的作用,继续健全完善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方面建设,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实惠。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程泱溥 TEL:(010)68476606】

标签:科技兴医  百强  评选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