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02 11:46
- 作者:佚名
- 来源: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 智能识别床旁设备,连续采集数据,并同步全流程检验、药物及干预数据,还原重症真实世界
- 植入10余种重症疾病路径管理理念,实时智能追踪患者病情变化,辅助过程分析及临床决策
- 全闭环过程稽核救治质量,实时快速分析及预警质控行为缺失,实现诊疗过程优化及提升
- 集全面结构化临床术语与关系型数据库于一体,高质量临床大数据,助力中国重症不断提升
中国,沈阳 --日前,飞利浦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发布了 “智慧重症信息系统平台”-- ICM-UP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p),是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马晓春主任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和飞利浦团队,历时六年多协同共创的重要成果,为中国重症医学领域保障危重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率以及不断提升医患救治体验,提供了一套真正符合中国患者特点和临床实际需求的、可复制的中国危重症临床解决方案。
重症监护室每天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由于床旁设备和患者信息集成度低,数据缺乏集成完整性、及时性及有效性,大部分重症数据中心仍处于少量集成、数据完整性不足及数据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人工少量数据收集,更难及时从海量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甚至可能造成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其次,数据在医疗信息系统中呈现分散和临床逻辑关联性差的问题,需要医疗人员在不同界面搜寻、整理诊疗依据,医生无法基于完整的患者纵向数据,快速做出有效的决策。此外,医院当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持续性地优化,难以满足临床诊疗指南、质控及临床研究不断发展的需求。
此次落地中国医大一的ICM-UP,是由马晓春主任带领的重症医学科与飞利浦团队共同开发的一套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本地化智慧重症信息系统。ICM-UP 拥有强大的数据集成功能及临床术语重构的关系型数据架构,可以帮助临床收集来自不同设备及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临床数据,并将其分门别类的按照临床术语进行分类、整理、映射,还原“患者病情演进”,不仅节省了医护人员手写记录的时间,并准确地将海量大数据归总,为医护人员的精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ICM-UP拟以7*24小时床旁监控机制,致力于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方式,其内置的十余种危重症临床路径分析引擎,可实时筛查患者并第一时间预警患者是否合并高危风险,帮助医生客观评价病人对于治疗方案的反应。致力于帮助医生准确分析最佳的救治时机,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科学系主任马晓春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仍然缺乏一个具有临床深度的信息系统,中国医大一与飞利浦合作研发ICM-UP重症临床系统,将共同致力于服务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并不断完善为中国重症提供一个可行的临床信息化手段。”
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战略与合作及互联关护事业群负责人梁建球先生表示:“飞利浦始终遵循本土化的创新理念,积极地推动及参与医疗生态系统的发展。我们很荣幸可以和马晓春主任以及其带领下的中国重症医学领域最优秀的团队合作共创,将其科系的实际临床情境植入飞利浦智慧重症信息系统平台,从而将飞利浦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转化在中国具有可复制的本地化解决方案,从而为更多的医院、患者乃至医疗系统创造价值。”
飞利浦是患者监护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每年有超过2.75亿人通过其设备接受监护。在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的患者每天可以生成数量惊人的数据。与此同时,飞利浦始终致力于携手全球医疗服务提供者、学术界以及大型医院网络,共同编制和维护高质量的ICU患者数据库。
【嘉宾签到】
【启动仪式嘉宾】
【主持人掠影】
【项目团队部分成员】
【马晓春 主任】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