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19 10:22
- 作者:佚名
- 来源:昆明日报
新时代,昆明一系列关联性、标志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走深走实。昆明不断深化医改工作,通过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取消实行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措施和方法,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网正在织牢织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医保渐向“全国漫游”迈进;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让昆明人享受了医改红利,逐步实现了“平时少得病、得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的目标,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所缓解,百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009年8月,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浪潮涌进昆明。
昆明酝酿筹划、谋篇布局半年后,于2010年5月4日正式启动了以医疗、医保、医药为核心的“三医联动”医改新征程。
回忆当年在巡津街只有一栋门诊楼的“甘美医院”旧址,再看看如今北市区崭新漂亮、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这是昆明医改成果的一个缩影。
十年前,昆明人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比较单一,十年后,昆明医疗服务水平提档升级,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十年前,昆明人大病小病都要去医院排队;十年后,昆明组建了1994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居民有了“健康守门人”。十年来,昆明市常住人口增加65万余人、平均每个家庭2.73人、百岁老人达到了109人,昆明人健康生活质量提升了。
推进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带给昆明不少惊喜和荣誉:昆明市是全省唯一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全覆盖的城市;2017年,昆明市被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授予“国际健康城市”荣誉称号;昆明还是“国家幸福家庭示范城市”。
回顾过去,昆明医疗提质升级为全市人民健康添保障增福祉;展望“健康中国2030”愿景,昆明大健康建设正擘画新蓝图,让健康中国蓝图不断从梦想照进百姓的现实生活。
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院
医疗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昆明加快医改步伐,首先从医院体制改革开始。
2010年5月,昆明市大胆突破公立医院产权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重新设计了医院的各种体制,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和昆明市口腔医院率先试点。
实践证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换来了医院的蓬勃发展: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市一院北市区分院、昆明市儿童医院新院等多家智慧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机器人主刀手术等智能化医疗技术逐步接轨国际。市一院历经近百年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成为全国“百佳医院”和昆明地区“十佳医院”。
百姓也从医改中得到大实惠:到门诊看病时,有智慧机器人导医;突发危重疾病时,有直升飞机空中应急救援;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技术在省内排名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已实施千余次人体器官移植手术、200余例人体器官捐献……
十年来,昆明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改革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了“以药补医”问题;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开展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鼓励民营资本开办非营利性医院;大幅改进了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施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百姓看好病。今年,昆明将继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85%左右,在城市打造“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在农村打造“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十年来,全市不断加强农村卫生网点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制定了卫生规划,科学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遏制药品虚高价格;全市卫生科技发展实现新突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取得新突破,京昆医疗合作成效显著,一批项目落地昆明;“白求恩奖章”花落昆明市延安医院;全市有28个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院士工作站,5个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扶持站,“云岭名医”12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人,正高518人、副高1382人,博士54人、硕士1013人。
实施健康扶贫30条措施
贫困村民看病少花钱
“10年前,要是患上大病真的没钱治,只能在家拖着;现在可以先看病后付费,自付部分还不到10%。”禄劝县贫困村民李朝文说。
昆明医改实施健康扶贫30条措施带给贫困村民大实惠,有效缓解了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017年,李朝文拿着一本能省钱的“特殊病历本”,只花200元便得到系统治疗,而且医生定期回访上门,双目失明的母亲也在县医院免费体检后获得残疾人证,这是禄劝县专门为26321户(92380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定制的特殊病历本。
不仅如此,东川区投入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健康扶贫试点,截至目前已帮助26516名贫困村民治病。寻甸县71岁老人妥应珍和老伴签约家庭医生,平日里有个小病直接打电话咨询,不用来回跑医院,有时遇到大毛病也可以打电话给医生,家庭医生还会上门免费服务。2017年7月29日,昆明地区32所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格局。
截至今年5月,昆明回补了3643.5527万元救助贫困户,已有79536名医疗费用超标的贫困人口受益。昆明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8022人已获得大病集中救治,救治进度99.8%。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共有5808名家庭医生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994个。进一步做实做细,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
建成多形式医联体网络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探索医联体网络建设,是昆明医改的一大特色,这让患者实现家门口就能看大病。
2017年,昆明开始探索建设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模式、医疗共同体、远程医疗协作模式、与社会办医合作医联体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截至目前,昆明以10家三级医院为核心,医联体建设已覆盖全市519家医疗机构,推进了分级诊疗工作,形成合理的就医秩序。519家医疗机构中:建立了以市延安医院、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为主的医疗集团;14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医疗共同体;建立了市三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省精神病医院、市口腔医院牵头的5个专科联盟;初步建立了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
昆明推进医联体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果越来越明显,个例不胜枚举:“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中心”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挂牌成立;云南省首家精神科医疗联合体落户东川;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选全国日间手术试点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与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红河州传染病医院、个旧市传染病医院分别签订传染病专科联盟合作协议,由昆明市三院牵头建设的紧密型传染病专科联盟医疗服务覆盖至滇南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近年来引进优质资源,培育多元化医疗服务市场。自2016年11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卫计委与昆明市卫计委签订“北京朝阳—昆明医疗合作在行动”协议以来,昆明市属各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天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截至2017年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昆明技术合作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骨伤传承工作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郑加生专家工作站”已落地昆明。截至目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昆明市儿童医院、中英安琪儿妇产医院、云南瑞奇德医院、云南玛利亚医院已通过了JCI国际认证。
昆明市卫计委党委书记张云海说:“医联体建设激发了各级医疗机构的活力,渐渐打通了体制、机制障碍,使各级医院逐渐回归自身功能定位,昆明市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但基层仍然是我市卫生与健康领域最薄弱的环节,药品资源短缺、医疗技术差、基层医生流失等问题长期存在。今后,昆明将推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着力加强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让更多群众享受医改红利。”
试点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助力“中国健康之城”建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高龄化形势严峻,仅凭机构养老的现有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单纯的国家福利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人性化的养老需求。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点提出的“医养结合”,就是要作为一种养老新模式打破这种现状,让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共享。
经过努力,2016年9月20日,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昆明市入选。昆明市顺应形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一套推进医养结合的工作模式。2016年12月,“昆明国际大健康高峰论坛”期间,《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布,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昆明市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将以“医、药、养”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昆明的新动能。2017年,昆明市卫生计生委草拟了《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确定了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工作模式,提出了10项保障措施。其中,“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工作模式,即:“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模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协作体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1+1+X联合体模式;“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嵌入式模式;“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候鸟式的复合型模式。今年2月17日,昆明市政府召开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启动会,确定了第一批市级试点县区16个、试点单位(机构)18家。官渡区、安宁市还被确定为云南省的试点单位。
2012年来,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连续6年下降,2017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持续提高,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96岁,高于全国平均值(76.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2.8%,高于全国平均值(11.58%),这些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昆明市均高于或优于全国平均值,全市居民的健康状况持续得到改善。
继续推进制度建设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从长远来看,昆明医改依然任重道远。昆明将一如既往全面深化医改工作,在促进健康教育、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方面持续发力,利用信息化、科技化等现代手段推动向科学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转变。
今后,昆明将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医共体、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当然,昆明市还将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充分利用云南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多种优势和特点,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同时通过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接下来,昆明市将重点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并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督查,确保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和群众满意双达标。同时,昆明还将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确保符合分级诊疗、转诊转院规范的贫困人口看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不超过10%;深入落实“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推动年内实现市县“一站式”“一单式”结算。(昆明日报 记者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