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24 17:35
- 作者:佚名
- 来源:温柔医刀
谁也不曾料到,在贸易战逐渐呈现缓和的势头时,形势竟然急转直下,美国骤然对中兴通讯痛下制裁,而且让这个中国标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遭受“一剑封喉”的重创。
美国发动贸易站的阴谋不得而知,贸易战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也无法预测,但中兴通讯遭受制裁后面临的困境,却暴露了国内绝大多数行业大而不强、富而不立的短板,值得我们每个国人深思。
医疗行业,是与科技发展联系最紧密、享受科技发展福利最多的行业之一。可以说科技发展一小步,医学进步一大步。科技发展伴随的新药品、新器械、新机器、新设备的出现,科技创新引发的治疗方法、治疗途径、治疗理念的改变,无不在推动着医疗水平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中国有着全世界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人口基数和病人总数,也有着任何国家无法匹敌的医院数量和规模体量。虽然总体医疗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现在,部分一线城市或者个别大型医院的医疗水平已经能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甚至互相媲美。
但是,必须意识到,这种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型设备的购买、新型器械的购置、创新药物的引进、治疗观念的移植基础之上的。我们使用的所谓的先进的监护仪、呼吸机、影像设备、成像系统、手术器械、甚至手术灯、手术床等器械设备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临床上需求迫切的新型抗生素、抗癌药、靶向药、免疫药等药品药物绝大部分也都是来自国外,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甚至,我们临床上沿用的治疗标准、治疗规范、临床指南多数都是参考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很多专业也制定了中国的临床规范和专家共识,但多是照搬国际的指南推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修修改改。虽然,我们明知东西方在人种上有差异、治疗反应上有差别,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治疗方案的时候,也只能套用国际上的标准。
无法想象,如果医疗行业也遭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的临床医疗将会遭遇怎样的困境?有时也很困惑,我们有那么多的医疗从业人员和医药研究人员,为什么制造不出质量过关的设备,研发不出疗效确切的药物?我们有那么多的病人,有那么多规模超大甚至航母级别的大型医院,为什么居然拿不出自己的数据,制定不出自己的行业标准?
其实,我们本土的医药企业并不少,个别领域同类的药物和器械甚至有好几家、十数家厂家都在生产。只可惜,优秀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热衷于做一些低成本的仿冒仿制,把重心放在公关和销售上,追求短期的销量和利润,不注重长远谋划和研发投入,其产品质量可想而知。
作为有爱国情怀的临床医生,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愿意支持国产,都乐于看到本土企业崛起。只是医疗无小事,产品质量不过关,用在病人身上就是置病人于险境,就是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
缝针的时候,针突然断了,不仅影响手术进程,更重要的是还得到处找针,能找到还好,找不到还要背负一辈子的阴影;打结的时候,线突然断了,表浅组织还好,大不了换根线重新缝合打结,要是关键位置呢,要是刚好是在结扎大血管呢,岂不让人急出一身大汗?吻合的时候,吻合钉咬合不紧密,吻合口有漏气还在渗血,术中发现了倒还好,可以千方百计手工缝合加固,要是没有发现呢,术后岂不是要发生出血,还有吻合口瘘?
因为国产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吃暗亏、甚至惹上纠纷、官司的临床医生并不在少数。我相信,现在还在临床上使用进口器械或药品的医生内心肯定都有满腹的委屈和苦水。谁不想支持国产?谁不想为病人节约费用?只是价廉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前提,这是治病救命,不是交易买卖,一旦出问题,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培育出优秀的本土企业,与国际医药巨头抗衡,为临床提供物廉价美、质量可靠、患者欢迎、医生放心的医药产品,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需要医药从业人员的努力,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也需要管理层的大智慧。
中兴事件发生后,有忧患意识的医学大家已经开始反省,痛批现行医院的管理和运行体制,并直言国内很多医院的医生缺乏工匠精神。
其实,宣传弘扬工匠精神并没有错,因为一件工作只有把它当成事业来做,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干出乐趣、干出品牌、干出成效。
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医生,中国的医生也不缺乏工匠精神。
我认识一个外科医生,当年他的胰腺手术就已经非常漂亮,可以说是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之后,他去日本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后风格理念大变,手术做成了“鬼见愁”。以前他三、四个小时就能做完的手术现在做成了六、七个小时,手术室的护士都怕跟他同台,因为,一上他的手术就不知什么时候能下来。
会骑车的人都知道,自行车会骑快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能骑得很慢,一定需要高超的技艺。做手术也是一样,能把原来做快的手术做慢下来,一定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把手术做到了极致。
只可惜我后来没有机会观看他的手术,实为憾事。但是,在胃肠外科专业,我知道国内有几位大咖手术做得极为细致。在学术会议手术直播的时候,我也现场观摩学习过他们的手术,的确是条分缕析、精雕细琢,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并不在少数,就我认识或接触的医生中,很多人都非常敬业,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技术精益求精,而且不乏创新开拓精神。
学医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选择,尤其是中国现行的环境之下,学医待遇不高,医患关系又不那么融洽,能够选择学医并坚持下来的人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精英,都抱着一颗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仁心,都秉承一个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客观地说,若不是还坚守着从医行善的初衷,怀揣着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谁还会拿着与付出极不相称的工资,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周末还在赶场各种会议学习充电?
君不见,在临床上,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的现象比比皆是;5加2、白加黑全天候上班连轴转的情况是家常便饭。因为工作量超负荷,医生累死、猝死的事件也是每月都有发生。试问,为了工作,连休息时间都放弃,甚至连性命都搭上的群体还能说没有工匠精神吗?
曾经有病人抱怨,进医院看病就像进了工厂的生产车间,像产品一样被流水线上的医生摆弄过来摆弄过去,手法虽然娴熟但很粗糙。
病人抱怨不无道理,但是,有谁知道,医生的心里其实更苦。
医院里面一堆的病人等着手术,医院外面一队的病人等着入院。你不加快节奏,即使医院里的病人不催你,医院外的病人也要催你,甚至拐弯抹角的通过各种关系给你打招呼施压;而且,即使病人不催你,医院对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都有考核。你是想等着病人投诉呢,还是想等着领导克扣奖金?
近年来,很多医院规模的扩张和体量的增大已经远远超出了临床医生所能承受的水平。医院越建越大,病床越来越多,但医生的数量却严重不足。在工作量的驱使和经济大棒的指挥下,医生不得不像陀螺一样不停歇地高负荷运转。
不仅如此,还有科研、学术的压力,而且每个年度都有考核。
其实,也不是医生不想写文章、搞科研。写文章,职称晋升上有便利;搞科研,学术竞争上也有优势,何乐而不为?只是,这边要拼命工作养家糊口,那边要照顾父母照料儿女,大家都是血肉之躯,哪来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
中国的医生群体其实已经非常努力,甚至在个别医院个别专业用拼命来形容都不为过。虽然说,中华名族的崛起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担当,我国医疗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每个医疗从业人员都义不容辞无可推卸,但是把中西方医疗水平差距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医生的不敬业、不努力,谓其缺乏工匠精神真的并不合适。
科技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个体的主观努力,更需要环境的呵护培育。如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创新当中,是全社会都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前面的高山注定要徒步翻越,一定要让大家轻装前行。
中兴制裁事件,像一记警钟,敲醒睡梦中的人们,让大家好好的来审视一下我们貌似强大的躯体,哪些是满蓄力量的肌肉,哪些是虚张声势的脂肪?或许,这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怎样才能把临床医疗做精做细、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