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当“院长” 南京医联体建设获好评
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当“院长” 南京医联体建设获好评
  • 2018-02-26 09:31
  • 作者:佚名
  • 来源:现代快报

2018年春节刚过,记者从南京市建邺区卫计局获悉,该区江苏首创的医联体项目化建设机制也正式启动。该项目也意味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从输血转变为造血。从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当“院长”到医联体项目管理,作为医改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南京大力推动优医联体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实力,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构建绿色通道,突破双向转诊“肠梗阻”

1月31日,家住沙洲街道的傅大爷和老伴去超市买菜时,突然不舒服、眼花,在超市地上休息时就晕倒了。超市工作人员焦急地跑到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帮助,社区医护人员立刻带上急救设备飞奔至超市。心电图显示,傅大爷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情况并不乐观。医护人员立即联系120,同时接通了最近医联体合作单位南京明基医院的电话,通过远程急救系统将傅大爷的情况上传至明基医院胸痛中心。明基医院在安排转院的同时,一边通知激活导管室,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导管室等工作人员做好随时接诊的准备。对突发急性胸痛“抢时间”尤其重要,医护人员上下联动,完成生命的接力,傅大爷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小时。

傅大爷的成功救治也是南京构建绿色通道,突破双向转诊“肠梗阻”的一个缩影。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辖区内6个街道的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与南京三级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我们始终把社区中心的基层卫生的建设,伴随着新城的发展,就是新城建设到哪里,老百姓住到哪里,我们的基层卫生这就跟踪服务到哪里。各级医院组建医联体后,各类急诊病例通过绿色通道及时上转,真正使急病、疑难杂症患者得到快速有效治疗。”南京市建邺区卫计局局长王石城介绍。

在南京市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疼痛科上门诊的,是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博士陈浩。1年多前,陈浩来到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业务副院长。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本轮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正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大小医院之间的结对帮扶。三甲医院专家下基层除了坐诊,还参与到医院管理。这也是南京在医联体道路上摸索出的新工作方式。

王石城表示,以前的医联体主要是专家下基层的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样的模式正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很多专家一般一周来一次,到了基层后,坐一天也看不了几个病人,时间长了,专家们也会失去信心。另外,基层医院缺少一些设备,很多医生来了之后也无法开展诊疗。“这种做法往往留不住根,而我们所说的医联体第一作用是要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管理能力。”王石城深有感触。

2017年,建邺区的卫生部门做了尝试,他们首先和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沟通,提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欠缺的是医疗能力和管理,能不能打破以往的专家坐诊的模式,由三甲医院下派两名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管理方面的职务。

经过多轮的对接,南京市第一医院派出了麻醉科和呼吸科的两位专家分别到南湖和南苑两个卫生服务中心做挂职副院长。“专家的职责并不是坐诊为主,而是参与医疗管理,对科室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技术开展、诊疗质量控制进行指导,同时能够把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整体串联起来,包括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王石城说。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也十分明显,据了解,如今包括一些只在大医院进行的学术论坛都能够下到基层来做,这使科室医疗管理水平、学科人才建设都有明显进展,基层医院也真正尝到了甜头。

变输血为造血,首创医联体项目管理

大医院医生下基层是输血,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几年的时间把基层的能力提上去呢?2017年底,建邺区在江苏首创了医联体项目化建设机制。

三级医院的科室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共同申报医联体的项目,项目的出发点是通过几年的时间,补短板,提升基层的能力。据了解,一期一共16个项目,一个项目时间为三年,每年将对项目进行跟踪考核,如果论证不过去,项目随时叫停。

医联体项目机制出台后也受到了三甲医院的欢迎,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三甲医院的分管院长亲自抓,带着科室跟社区对接,完善这个项目的论证,明确项目的目标。比如江苏省二中此次就一口气中标了三个项目,消化科和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病”项目、心血管科和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建设”项目、呼吸科和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肺病的专科建设”项目。

“医联体项目化建设也是颠覆之前的老路,这种激励机制对于三级医院和对基层都有压力。从管理理念、人员、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的合作更利于医院的整体提升。”王石城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zz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联体  三甲医院  基层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