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08 16:46
- 作者:陈可
- 来源:看医界
近日,一则医院通知引起医疗界热议,据介绍,这是某东部省份三甲医院发的内部通知。内容如下:
在医院近期即将出台我院医师多点执业管理规范前,强调几点:
1、严禁科主任、科副主任从事各类形式的多点执业;
2.严禁科主任未经医院同意,兼任包括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在内的其他任何医疗机构的科主任(中心主任);
3.在职医师多点执业要经医院知情同意,医师与医院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明确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
4.医院与科室严格多点执业管理,医师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5.严禁在职医师在非公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6.严禁任何在职医务人员,以任何形式定向转移病人或泄露病人医疗信息,凡发现医院将严肃处理;
7.严禁科室、医疗团队或个人,未经医院允许擅自与任何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所有医疗合作行为,必须纳入医院框架下管理;
8.严禁在个人、科室或团队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发布有损科室、医院利益的信息,一经发现医院严肃处理。
“这才是目前多点执业的真正局面!”上海一家共享医疗平台创始人这样评价道。
医生多点执业阻力重重
实际上,这不是医生多点执业第一次遭遇公立医院如此强烈的阻挠,不少医院发邮件、下通知禁止,有的甚至还公开“威胁”。
“前不久,有个地方两家公立三甲医院竟然在网站上公开提出,谁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就取消他的科主任职务。”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透露,目前有些公立医院对于医生们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合作方面可以说是如临大敌,甚至出各种招数来阻止。
之前绍兴市一家三级医院医务科也曾下发过一个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通知,明确规定:首先,凡参与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医生必须在医务科备案;其次,院领导、科主任除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外,一律不得多点执业;第三点特别亮:科室其他人员(包括退休留用人员)开展多点执业需经科主任同意!……
在北京,以眼科闻名全国的某三甲医院,曾以两名眼科主任未经批准多点执业,并将患者介绍到民营医院,违反医院工作纪律和制度为由,对二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免去科主任职务,取消2016年度优秀评选资格,并扣罚10到12个月的奖金。此外二人相关违反工作纪律和制度的问题还将送市卫计委医政部门作出处理。
2017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精神科主任胡某,因多点执业被医院通报免去了科主任职务。根据医院通报,胡某未经医院允许到民营医院兼职坐诊,违反了医院《关于严禁在职职工擅自在外兼职的有关规定》。
而2017年底,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郭树忠教授透露,某公立医院的院长动用纪检力量对多点执业的医生进行调查,并施加压力,试图阻止医生进行多点执业。
“考虑到这所医院为卫计委直属医院,院长既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知名专家,敢于公然违背中央的政策,逆潮流而行,着实让我大吃一惊。”郭树忠表示。
全国多点执业大军已达6.6万!
2015年,一款移动医疗APP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77%的受调查医生想尝试其他的执业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曾对多点执业政策表示,“我们现在把他限制在医院内部,不是照样周末出来?反而会有一些灰色空间,而且这种灰色空间更不利于病人安全。不敢让医院知道,做完手术就跑,病人的安全怎么办?”
虽然屡屡遇阻,不过最新的数据却是,全国已经有6.6万名医生实现多点执业。
这6.6万名医生都是到什么样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呢?据国家卫计委介绍,其中到社会办医多点执业的占69.6%。也就是说,70%左右的多点执业医生都是去了私立医疗机构。
之所以大多是去了私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业内人士表示实为大势所趋,私立医疗机构长期缺少优质医生资源,如今政策放开,私立医疗机构无论是医疗服务定价还是给到医生的报酬都更有吸引力,因此医生们大多到私立医疗机构执业很正常。
那么为啥还有30%到公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呢?据了解,很大一部分是公立医院医联体之间的多点执业,是医院派过去的。
各种禁令出台,是院长恐慌了!
对于一些体制内医生脚踏两只船,而且还不经医院同意,出去多点执业、兼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难以认同,认为这样的医生缺乏契约精神,应该和本院签订协议,约定权利义务,不能拿着全职的工资,干着兼职的活。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这样的协议目前还处于理想状态,道理很简单,如果是大牛,根本不受医院的所谓禁令约束,院长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普通医生,想和医院谈多点执业,往往门都没有,试问有几个公立医院院长愿意和本院医生欠这样的协议?普通医生面临的选择更多是:要么全职,要么走人。
因此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样的所谓遵守契约精神的协议,可能还并没有诞生,至少可以说绝大多数多点执业医生都尚未签订类似协议。如果仅仅以契约精神的道德大棒来谴责多点执业医生,并不公平。
道理很简单,中国医生的周末走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周末机场的飞刀医生并不少见,医院禁止医生飞刀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但从未有效禁止过。
“很多医院多点执业禁令的出台,实际上是院长对于国家层面放开多点执业潮的恐慌性紧急举措,看着吓人,实际上是走走形式,不然就等于默认了,如果默认那医生们就都敢出来了,对于公立医院来说,短时间内将难以招架。”
医生自由执业是大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生没有自由执业的权利,大多数被牢牢地禁锢在公立医院,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层面正在医疗行业推进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推进医生自由执业权的落实。
不仅如此,禁锢医生留在体制内的两道藩篱也正在被拆除,一个是编制,一个是养老金。
早在2013年,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就已经启动,事业编都要自己交养老保险了,编制最大的一块福利开始被逐步剥离。
此外,去除医生事业单位编制的改革预期也十分明朗,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在搞公立医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新入职的医生更将是和编制无缘了。
更值得欣慰的是,一群勇敢的医生率先走出体制,去追求自由执业的权利、探索自由执业的道路,并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解放,以及医生自我解放意识的逐步觉醒,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规模远不止现在的情况,或将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级别。
多点执业还在路上
不可否认,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这表现在,医师的人事关系和事业单位编制依然存在,医师仍然需要通过编制来获得诸如职称、学术地位等“好处”,仍然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来完成职业发展、打出自己的品牌。与之相关联,医师虽然可以多点执业,但也要接受第一执业机构的管理,比如多点执业原则上需要通过第一执业机构的核准,在工作安排上要以第一执业机构的安排为主等。
医师多点执业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比如,需要充分放开医疗服务的空间,打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规划,降低对医疗机构设置的过度限制;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解决医师多点执业后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医疗事故责任险和医保医师制度等。但当前,这些配套改革有的没有开展,有的开展了却没有落到实处。这就使一些医师不敢跳出体制实现真正的多点执业。
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行政化色彩浓厚,但也有其成立的逻辑,那就是公立医院享有包括财政补贴、行政垄断等在内的一系列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公立医院的职工在理论上是国家公职人员,因此需要行政化管理,杜绝公职人员以公谋私。现在的医师多点执业,在留有行政化管理“尾巴”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这实际上就为使用公共资源来谋取私利留下了漏洞。当前医师多点执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比如,广为诟病的公立医院医生向自己入股的民营医院转移患者,比如公立医院医生一边拿着公立医院的全职薪水,一边四处“开飞刀”。这些都是钻了这种“半公半私”的漏洞,一方面他们还保留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身份,可以从公立医疗机构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则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将这种公共资源带来的好处转移出去。
从这个角度,当前医师多点执业存在的问题背后,是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与多点执业代表的社会化的医师治理新体制之间的冲突。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不能因此来否定多点执业。这些乱象只能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能将之常态化。多点执业的医师,不能“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不能两方面的“便宜”都赚。如果要事业单位编制、要公立医院的身份,就老老实实地接受公职人员的管理办法,接受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如果要多点执业,就要放弃公职人员的身份,放弃事业单编制。
实现良性发展尚需进一步改革
当然,要解决这些阶段性的问题、要实现医师多点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多点执业的外部环境。
首先,逐步剥离附着在事业单位编制身份上面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福利,将之社会化,使医师不管是公立医院的职工还是多点执业的医师都可以获得平等的待遇。编制最终成为只具有管理职能的一个工具,而不是身份制的象征。
其次,建立以医师为主体的医疗责任事故保险,使多点执业的医师成为责任主体,摆脱对单位的依赖。同时,医保的支付制度也要进行改革,建立以医师作为支付对象的医保医师制度,使医师的医保定点脱离单位,医保向医师的支付不需要通过单位。
第三,要放开医师执业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的医疗机构。取消不合理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审批,逐步改为备案制。
只有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环境到位了,多点执业的问题也才能消失,从而实现多点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