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05 10:00
- 作者:胖九
- 来源:健康智汇
讨论中医首先需要确立一个前提:不带偏见,不带感情色彩,否则很有可能演变成相互谩骂,毫无意义。
12月4日,国家卫计委网站公布了中医诊所和中医(综合)诊所的基本标准。两个标准加在一起,总字数1500字左右。这份文件应该也是过去这一年来,国家大力鼓励中医药发展思路的延续。
稍微回顾一下,过去这一年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政策法规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医诊所备案制,经典名方免去临床试验(征求意见稿),以及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也可获得医师资格。
我对这些政策的理解是,它们极大的放宽了中医的行业准入,让民间中医高手成为专业正规医师,让大量“祖传秘方”上得了厅堂。但这能不能真正解决中医面临的问题?
或者具体的说,为什么中医始终存在争议?为什么对中医始终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所谓“信”中医的患者,才会选择中医?试问,有哪个患者在去协和挂号前会问自己信或不信协和吗?
我常看到有关中医的报道,或者身边朋友的讲述,就是很多患者(未必是重症)在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求教中医而最终获救。每一个故事听起来都特别神奇,仿佛有一股来自神明的力量拯救了黎民苍生。
但是,这些故事能说服那些“不信”中医的人吗?至少他们还没有说服我这样一个相对中立的人,因为有很多关于中医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
比如知识分子今天转载的一篇来自自然的文章就提出了中药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新京报甚至由此引发一篇评论认为,名方不需临床试验会害了中医。
道理非常简单,这些安全隐患一旦爆发将会极大影响中医药的口碑,而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与迅速的今天,这种伤害力是非常惊人的。可如果没有临床试验,怎么确保这些安全隐患不会变成安全问题。
再比如4号刚刚公布的中医诊所标准。标准要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中医药治疗率100%。
初一看,中医诊所要干的事儿非常简单,一个执业满3年的中医医师干起来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实行备案制没问题。但也正是这一点,引起我的忧虑。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想,就算中医诊所的服务再简单,他们面向的对象还是患者,还是患有疾病的人。这个疾病也许很轻,也许很重。如果我们的三甲医院在如此严格的规范下都无法避免大处方、过度医疗,那么怎么保证这些中医诊所不在中药处方上过度?难道中药吃多吃少无所谓?
另外,有关中医的疑问还有很多,比如流派的问题。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流派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这个怎么办?
你可以说他们都对,但如何取信于人?比如复旦大学曾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做过一个研究,找了16个教授对统一疾病的诊断各不相同,甚至连舌头是什么颜色,几位教授的说法都不一样。这个事儿怎么解决?
再有我还有一个疑问,西医随着技术的改进,它治疗疾病能力可以不断进步。但中医怎么进步?我们听到的永远是,某种什么中医技术失传了,某种牛逼的中草药消失了,但好像很少听到过今天的某项中医技术超过古人了。
这个好像有点麻烦。如果一种医术无法进步,它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在某个不知道具体时点的历史中,那它从哪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呢?
我后面说了这么多,是很多人不信中医的理由,药的安全性问题、医的技术能力问题、行业的标准化问题等等。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放宽准入解决不了的。并不是干中医的人越多,信中医的人就越多。
作为治病救人的一种技术,最终赢得患者信任需要的是疗效,不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