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01 10:39
- 作者:徐毓才
-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最近,一些地方三级医院取消普通内科门诊,引发业界广泛热议。
有的认为取消了好,有利于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局面,让很多不该去大医院看门诊的普通患者按照“基层首诊”原则实现分级诊疗,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职能,更加有效发挥大医院看大病重病作用。让大医院医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在研究解决临床中的疑难杂症,大医院医生做应该做的事。
这一点正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关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然而,我们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并不受当地居民认可,群众“首诊”并不首选“基层”。因为,群众担心,即使自己没什么大问题,在病情没明确之前,去社区医院看总有点不放心,万一被误诊了呢?毕竟人命关天呀?!
而且由于近几年来,国家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本药物”,使用非基本药物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很多地方实行“集中”配送,不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并不齐全,患者治疗需要的药品还得去药店或者大医院配。还有一些居住在大医院附近的人,如果取消大医院普通内科门诊,自己有了病还得“舍近求远”去社区医院这样一来,反而增添了很多麻烦。所以,有人认为,如此一取了之看起来过于简单粗暴。
那么,怎么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放开基层用药,使基层用药与大医院一致,减少复诊病例去大医院购药类门诊,特别是慢性病病例。
二是尽快改革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即“多给票子”,建立有利于人才去基层留在基层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层人才制度,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使患者相信基层并自觉自愿在基层首诊。
三是建立能够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搭好台子。让下到基层的医务人员有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这也是就得住人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四是加强基层所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步伐,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医学人才同质化水平,这也是解决人才直奔大医院的“釜底抽薪”措施。
五是彻底改革广泛存在于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等级制”,包括医疗机构等级制、薪资等级制、职称晋升等级制以及医院行政化。给所有医务人员自由执业的机会和有效发挥自身能力的顺畅晋升通道。
如此,群众就可以就近享受到需要的满意的放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何必又来强制取消大医院普通内科门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