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首份医联体蓝皮书发布!
首份医联体蓝皮书发布!
  • 2017-11-13 10:42
  • 作者:李兴鹏
  • 来源:医学界智库

近日,首份医联体蓝皮书《中国精神卫生医联体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由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的10多位精神卫生及医疗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编写,作为精神卫生医联体领域的第一份蓝皮书,将为精神卫生领域提供经验总结和建设路径。

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各项新要求。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推进分级诊疗作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一剂良方,而医联体的构建,则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体现在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需求与各地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此前也曾表示,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分布也不均衡。这样的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之间不够适应、不匹配。如何缓解这种矛盾?首要就是要通过改革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医联体则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多种形式的医联体,把我们现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局纵横上下联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

当前我国医联体的开展现状

医联体是医疗联合体的简称,是指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

据《医学界》观察,医联体的概念很早就已经提出。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让技术跑,而不是病人跑”。这是当初政府组建“医联体”的初衷,通过把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专科医疗串联起来,将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

近年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试点。《蓝皮书》内容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医联体建设,占地级市以上城市总数的60%以上,逐步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覆盖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等较为成熟的模式。

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今年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这其中也包含精神专科医院尤其是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

医联体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变,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类疾病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前不久,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精神健康和社会融入》报告,该报告评估了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在将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社区的进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在调查研究的国家中,精神类疾病平均占据了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总数的20%以上。根据这一衡量标准,它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健康问题。而目前治疗情况更加令人担忧。在中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不仅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然而,存在的挑战是,目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缺口很大,而且分布不均衡,精神科医师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体现在高端医疗资源上。严峻的形式迫使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

据《医学界》了解,《精神卫生法》实施以后,不少地方都成立了精神卫生区域医联体,推动精神疾病患者的检查结果在医联体内互认,实现分级诊疗。

精神卫生医联体的发展难点

虽然精神卫生领域的医联体开始不断构建,但根据《蓝皮书》内容显示,随着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加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专业诊疗水平仍有欠缺,需要由更高级专科中心统一管理,提供更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是政策引导、大势所趋,精神专科医院要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最大化发展精神卫生事业。”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会长、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组织领导《蓝皮书》的编写,通过对医院现状、发展趋势分析以及对精神专科医联体的发展构想,提出医教研互为联动的三位一体的精神专科医联体协作模式,并强调多中心合作研究将逐步成为主流。

《蓝皮书》指出,从城市医联体看,以三甲医院为牵头,形成“1+X”协同运作模式,对于牵头医院的资金与技术保障要求更高,三甲医院的医生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和补偿必须更完善。而专科医联体的打造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依赖三甲医院的学科帮扶,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专病的掌握程度确实不高,影响了专科联盟双向转诊的可持续性程度。

另一种远程协助的问题却更为突出:目前只能解决病史采集中的问诊,很多辅检资料并不能立刻获得;对于病人远程问诊的费用医保暂时不能报销;误诊、漏诊无法追责等等。

此外,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医联体的建设容易受到行政体制的约束和制约。由于行政区划的不统一,医联体内部的管理比较弱化或是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让出部分行政权力给医联体的核心医院。没有良好管理模式的支撑,这样的医联体是难以为继的。

约翰·霍普金斯公共卫生学院医疗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石磊玉曾经公开表示,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投入没有占GDP的10%,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基本医疗的落实。他认为,尽管中国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各地并为此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医联体,但“很多地方成立的医联体都是政府牵头的人为工程,大家仅仅是达成暂时的妥协,医联体不是自发的产物,不可持续,因为整体的医疗体系不允许这种医联体持续。”

分析人士认为,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一结构化矛盾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根深蒂固,搞医联体是妥协的结果。目前,各地松散型的医联体占多数,能起的作用并不大,政府抓的时候,能起一阵子作用,不抓了,可能很快就形同虚设。

精神卫生医联体建设的未来展望

医联体作为我国医疗资源有机整合的一种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兼并、托管和组建集团等模式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新医改及最新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布,让医联体再次备受瞩目。

《蓝皮书》内容显示,近年来,精神卫生领域纷纷提出组建医联体,并且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对医联体的内涵、构建模式、主导力量以及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尚未充分厘清,不少“试水破冰”的医联体呈现出一种“联而不合”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医联体诸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到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分级诊疗体系格局的形成。台州人民医院院长陈海啸在谈到医联体的出路时也表示:“真正要实现资源调动,比较可靠的还是以所有权为纽带。”而所有权不统一的医联体松散合作,调动资源的能力就比较有限。

对此,《蓝皮书》建议,在未来医联体建设中,需要逐步从政府主导与市场补充相结合、针对不同模式制定配套措施、增加政府对医联体建设的投入以及吸收社会资本投资等方面进行支持。

正如《蓝皮书》所总结的那样,目前精神卫生医联体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医联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生的作用、医联体与医疗费用攀升的关系以及医联体发展的最终走向等,尚需进一步探讨。

精神卫生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需政府发挥主导和统筹作用,负责顶层设计,根据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为其创造条件,使精神卫生医联体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回归于分级诊疗政策制定的初衷,从而实现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新医改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联体  中国精神卫生医联体发展蓝皮书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