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08 15:42
- 作者:佚名
- 来源:长江日报
拆除信息壁垒
医院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
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诊疗系统数据孤立,这是所有医联体的痛点。如无法解决,同一个病人的病例数据则无法共享,医生无法通过网络了解病患的病情发展史与治疗历程,远程医疗、互通交流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医联体绝不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简单捏合,应该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互联互通。”2015年,出任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不过两个月的黄晓东开始着手解决医联体“联体”不“联心”这一难题:将医院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患者实现在家门前预约三医院挂号、检查、开药,远程网络影像诊断……在黄晓东院长的主导下,该院开始全方位“接通”医联体各社区。
“没想到社区医院的康复也做得这么好。”日前,关山街第一社区的张爹爹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复诊,得知自己骨折恢复良好惊喜不已。
老人今年5月摔倒,造成左侧手臂和盆骨骨折。该院骨科二病区主任李章华为老人进行了手术。住院20天后,医生建议张爹爹下转社区继续住院康复。“社区医疗虽然离家近,但水平怎样?医生不熟悉病情,万一康复不理想怎么办?”张爹爹和家人虽然同意医生的建议,但内心很忐忑。
没想到,爹爹来社区第一天,医护人员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李主任早就把您的治疗情况跟我们详细介绍了。”
此后4个月,通过设在社区的三医院工作站,李章华每周受邀到社区,调整爹爹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案;每月爹爹在社区拍的X光片都通过网络传送给李章华审阅。
“通过拆除信息壁垒,三医院医联体内的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像医院延伸到社区的21个科室与病区,为老百姓进行同质化医疗服务。”黄晓东说。
缺什么给什么
为21家社区医院量“体”裁“医”
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分级诊疗的推行实质是对不同级别医院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如果只靠行政命令,难免会让分级诊疗陷入“抢病人”的泥潭。
武汉市第三医院建设医联体初期,也遇到过这样的迷茫。在磨合过程中,黄晓东发现,不同的社区医院定位、需求不尽相同:有的老社区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很多;有的社区比较偏远,即便有设备也因缺乏人才无法做检查;还有的社区居民都是同一个企业的职工,单位集中安排他们到定点医院就医,居民根本就没有到社区看病的需求。
何不根据需求来分配资源?黄晓东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为21家社区医院量“体”裁“医”。根据不同的医联体机构,针对性制订不同的合作形式,让基层医疗能“接住”更多普通患者,而大医院则专注做好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彼此分工明确,避免相互逐利。
邮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日就诊居民少,但因每年需配合完成辖区居民的体检工作,武汉市第三医院在他们需要时派出专家,带去设备,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东湖开发区左岭新城地处偏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先进设备,但没有阅片诊断医师。武汉市第三医院便为他们联通了影像云平台,让本院专家远程阅片诊断、发送检查报告。不到一年时间,该院医生为5万例患者“隔空”完成诊断。
此外,部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年卧床,褥疮、压疮伤口护理、换药需求量大,以前他们常跑到本院来换药,很不方便。于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国际伤口治疗师罗蔓常到社区,手把手带出了一批 “徒弟”,社区医护人员掌握了压疮伤口护理技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换药问题。
成立“四师”顾问团
助力家庭医生服务居民
建设医联体,推行分级诊疗,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让各级医院回归自身功能。比如三级医院重在疾病救治,基层社区侧重疾病预防控制。
“家庭医生”模式应运而生。去年,为缓解社区医生缺乏、帮助建立居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三医院与医联体社区协商,派出数十名临床科室专家到社区,兼职社区“家庭医生”,为居民服务。
但不久,下派专家们便发现一个问题:家庭医生通过上门访视、公共卫生服务等掌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医生们很难在本职岗位和社区之间完成切换。
如何找到平衡点?在认真听取医生们的意见并冷静分析后,该院果断改变策略。该院首创成立了一支由临床药师、营养师、医师、护师共同组成的“四师”团队,通过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家庭医生平台,使社区家庭医生能及时在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专家会诊、咨询、转诊,随时得到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该院还将门诊、住院患者的就诊信息作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抓取数据整理好后交给社区进行提炼,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明显提升。去年以来,居民社区“首诊率”也在上升,3.2万名患者和有特殊保健需求的居民选择到三医院医联体社区就诊、康复治疗、健康调理。
多元化服务模式
尽可能把方便让给病人
据统计,自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以来,武汉市第三医院每年接收医联体单位“进修”“学习”“培训”的医生数百人次,下派“授课”“带教”“驻点”专家团队覆盖全院70%临床科室。
“我们的前期探索非常成功。”黄晓东表示,武汉市第三医院有首义和光谷两个院区,从最初的“坐诊十巡诊+查房+讲座”,发展到现在远程会诊、慢病管理、上下转诊、社区开单医院检查等多元化服务模式,该院和医联体单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谈及成功秘诀,黄晓东一言以蔽之:要尽可能把方便让给病人,把麻烦留给自己。该院在推进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从医院到社区,从管理者到一线医务人员,都始终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匠心精神,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深入社区,满足基层就医需求。
目前,该院区域专科联盟也蓄势待发: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烧伤科为龙头的烧伤急救跨区域联盟、以武汉市美容整形质控中心医美整形科领衔的武汉医美整形专科联盟、个体化诊疗跨区域联盟、长江中游输卵管疾病介入联盟已在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病员转诊等方面开始实践,慢性伤口治疗专科联盟也正在筹备中。院长黄晓东说,这一系列创新性探索,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而这正是医者使命之所系,公立医院职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