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22 09:27
- 作者:佚名
- 来源:健康北京
9月2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市外宣办、市教委、市体育局、市管委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解读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以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总目标,包括了28个主要指标,除了包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部的13项指标,还增加了与市民健康相关的15项指标。
这些指标涵盖了居民健康素养、体育健身、心理健康、无烟环境、重大疾病防控、优化各类人群健康服务、完善医保、改善空气、水质、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内容,涉及到全市40余个部门,体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和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也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健康北京建设主要指标
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30 属性 1 人均期望寿命 岁 82.4 ≥83.4 预期性 2 婴儿死亡率 ‰ ≤4 ≤3 预期性 3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 <5 ≤4 预期性 4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11 ≤8 预期性 5 居民健康素养 水平 % ≥40 ≥45 预期性 6 成人吸烟率 % ≤20 ≤17 预期性 7 重大慢性病过早 死亡率 % <10.5 <9.9 预期性 8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接受社区康复 服务率 % 约束性 9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 (助理)医师数 人 4.7 5.8 约束性 1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 总费用的比重 % <20 <18 约束性 11 中医药健康服务 覆盖人群 % >40 >50 约束性 12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3 >97 预期性 13 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数 万人 1000 1200 预期性 14 人均公共体育 用地面积 ㎡ 0.65 0.7 约束性 15 森林覆盖率 % 44 ≥45 约束性 16 建成区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 ㎡ 16.5 16.8 约束性 1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率 % ≥56 持续 改善 约束性 18 细颗粒物(PM2.5) 年均浓度 μg/ m³ 56左右 持续 改善 约束性 19 重要江河湖泊水 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77 95 约束性 20 城市市政供水 合格率 % 100 100 约束性 21 城乡污水处理率 % 95 ≥99 约束性 22 全市公厕达标率 % ≥95 ≥99 约束性 23 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 % 99.8 99.8 约束性 24 绿色出行比例 % >75 ≥80 约束性 25 重点食品安全检测 抽检合格率 % 98.5 ≥98.7 约束性 26 药品抽验合格率 % ≥99.5 ≥99.7 约束性 27 每千名户籍老年人 养老机构床位数 张 40 ≥40 预期性 28 健康服务业 总规模 万亿元 0.8 1.6 预期性
下面,健康北京就梳理出跟咱们老百姓生活最贴近的几点,为大家进行解读~
1. 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
2012年起,北京市就开始了每三年一次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
从已经开展的两次监测结果看,北京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已经从2012年的24.7%提高到2015年的28.0%。
虽然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位居全国第一,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还不高,每100人中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水平的比例不足三成。
2.城市(29.5%)和农村(19.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低,且上升速度缓慢。
3.居民慢病防治素养还比较低(33.8%),远远不能满足防控当前影响人群主要健康慢病的需要。
换句话说,北京市城乡居民在防控慢病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研究表明,健康影响因素中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疗保健服务占8%、生活方式占60%,因此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至关重要。”
因此,《纲要》提出,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以上,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8.5克和33克以内。
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以上,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持续下降。
2. 203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北京市居民死因前三位的死因都为生活方式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全部死亡的72.3%。
因此,《规划纲要》中特别要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
1.强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健康管理,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
2.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为患者提供预防、筛查、干预、治疗、护理、康复全程防治管理服务。
3.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质量。
到2020年,市级慢性病防治示范区覆盖率达到100%,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0%,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0%,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10.5%左右。
到203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3. 2030年,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将消除
《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其中,孕产妇健康服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到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规划纲要》要求不断扩大覆盖孕产妇健康服务的公共卫生项目范围,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逐步实现建档孕妇免费筛查全覆盖。
另外,要搭建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平台,构建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疾病筛查、监测和防治网络,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规范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健全危重孕产妇转诊网络,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保障母婴安全。
除了孕产妇健康服务,《纲要》中还分别提出了优化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健康服务。
4. 三级公立医院将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诊疗
北京将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保、价格、财政和人事薪酬等政策,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到2030年,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60%,每万名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
5. 2030年,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7%
北京市一直致力于推进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纲要》指出,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开放或给予优惠。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30年,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万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万人。
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人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25%以上。
到2030年,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7%,市民体质明显改善。
6. 打造一刻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北京市将严控城六区医疗机构床位规模,有序推动医疗资源疏解;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生态涵养区及新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本市不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
加强对儿科、产科、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薄弱学科、短板专科的支持引导,发展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
另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院前急救体系,与110、119、122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京津冀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工作机制,带动医疗服务区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8人。
7. 中医药健康服务覆盖人群超过50%
北京市将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推进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区级中医类医院急救站点建设,促进妇幼保健服务中医药全覆盖。
设立市级中医医学中心、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和会诊中心,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
到2030年,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全科医师比重不低于30%,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中医服务总量的50% 以上,居民中医健康素养达标率达到18%,中医健康乡村、社区数量达到500个,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妇幼保健服务中医药全覆盖。
8. 京津冀三地将统一就诊预约渠道
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衔接。健全京津冀三地转诊制度,统一就诊预约渠道,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推进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和医疗人才流动,实现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和资质互认。建立健全区域内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建立区域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中心。
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信息系统,优化办理流程,促进医疗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区域联动的药品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医用耗材采购数据中心建设,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部分品种联合采购,积极推动药械信息共享。
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将共建京津冀疾病防控一体化合作平台,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协调联动等机制,实现信息、技术、人员、物资等资源共享,提升区域疾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