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最权威医疗影像中心行业研究报告
- 2017-09-06 10:14
- 作者:佚名
- 来源:医艺医心
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推进,医疗影像中心产业的资源整合趋势明显。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应运而生。
◆ 行业入门冷知识 ◆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 是研究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出来,供诊断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Medical Imaging Center 是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并出具影像诊断意见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 行业发展历程 ◆
1. 旧模式下的非良性发展
2. 资源整合应“运”而生
首先,技术的升级是行业进步的阶梯。独立医疗影像中心的诞生离不开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医院成像部的胶片成像技术相对落后,影像需要手工归档,储存还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目前,PACS技术在国内各医院的引进和普及,为数字化影像和传输奠定基础,生成了联网和实施影像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
PACS系统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它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
这样看来,PACS系统本身已经属于信息化,那为何还要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互联网介入的第三方影像中心的PACS平台呢?
这就牵扯到PACS的弊端。医院每天都要存储海量患者数据,其中主要就是影像科数据。中国人口多、患者基数大,医学影像资料的存储面临很大问题。而且各医院引入的不同PACS系统目前只适用于内部联网,各医院之间影像的互通和多终端交流还有待实现
此外,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对第三方独立影像也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2013.10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发展远程医疗。
2015.03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
2015.0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
2015.07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 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3. 独立影像中心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为什么国家要如此大力支持第三方独立影像呢?我们这就来看看它能带来的资源整合优势和经济效益。
◆ 业务模式 ◆
1. 设立条件&业务范围
国家规定凡是医疗机构需引进大型医疗设备都需要经过审批,所以要想成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影像中心就要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设备投放的《配置证》的获得就成为了影像中心成立的第一道关卡和竞争力。
此外,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法规的省份,对这类机构“有什么”和“做什么/不做什么”有着明确的规定:
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有什么?
科室要求:分为必设科室和选设科室,其中必设科室主要包括放射科、超声科、设备信息科及辅助科室,可选设科室主要与中心开展业务相关,如核医学科等。
设备要求:至少配备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或以上MRI1台;超声3台。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配置SPECT、PET-CT、PET-MRI,开展核医学检查诊断。同时,防护和急救设备、信息化设备、抢救用房、抢救设备和急救药品也必不可少。
人员要求:放射专业至少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管技师4名,技师4名。其中本机构的固定医师和技师各至少4名。超声诊断专业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至少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其中本机构的固定医师至少2名。核医学专业至少有高级职称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技师2名。其中本机构的固定医师至少2名,技师至少1名。
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做什么?
只做影像检查,提供影像设备扫描,并针对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诊断;
患者基本信息与检查信息的采集录入;
影像信息集中存储和管理;
影像(包括其他检查)资料的全面共享。智能早筛、重大疾病筛查、精准治疗、辅助决策等影像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
影像的检索、提取、以及丰富的浏览功能;提供移动阅片/会诊支持;
对下级特别是基层医院影像检查的集中诊断和集中审核;
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
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不做什么?
不设门诊,不设住院部,不与任何医院争夺病源;
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2. 联合模式&业务流程
在明确了影像中心的性质之后,您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它是如何与医院联合/合作并且开展日常业务的呢?下面来为您展示三类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联合模式,前方多图高能。
第一类是“医联体”影像中心模式,它是以深化医改,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医联体体制改革为导向,针对省、市、区(县)各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建设符合各地区的"医联体"影像中心,形成省-市-区(县)一体化影像中心网络。这类以层层递进的模式共享省市医疗诊断资源,虽然不属于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但是其庞大的联合一旦完成对接,就会对整个医疗影像行业造成颠覆性的的冲击。
第二类是"集团医院"影像中心,是以提高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集团医院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服务为契机,针对公立、私立、军队和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集团医院打造"集团医院"影像中心。这类联合模式与“医联体”极为类似,规模也很大,只不过不是以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而是以医院集团核心与分支为划分。
第三类模式就是我们会着重介绍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或“云影像”平台,该模式会引入第三方投资商,整合各方专家资源,构建对外运营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各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等可按需购买服务,从而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第三方运营商的引入会使医疗影像行业更具活力,各类医疗机构可以轻装上阵,按需购买服务,灵活调整发展战略。
根据需要的不同,第三方影像中心也将分化为两种常见的运作模式:
第一类是含设备的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主要为不配备影像设备或是患者过多的医院接待需要成像的患者,里面有最好的影像设备,有病人需要做影像检查,开个单子到那儿做,购买医学影像中心的服务。这种独立的第三方影像中心一般也会配备全职的阅片专家来出具影像诊断,所以联网之后也在异地提供单纯的阅片服务;也会有信息系统储存和共享这些影像资料。
第二类是从完整影像中心业务中剥离出来的轻资产纯服务类型,即虚拟影像中心。它针对有设备的医院所产生的大量影像数据,把全职和外聘的兼职专家和病人的需要对接起来。通过建立云端的医学影像中心,连接基层医院,影像传递上来,专家在异地看到影像就可以出报告,是不是非常方便呢。
下方是即将形成的,完整的医疗影像中心平台结构示意图:
目前,DICOM是较为普遍的接口方式,自身有着特殊的格式和协议。于是,医院大多都会花费较大成本来购买、维护自身的PACS系统,甚至有一位专门的“网管”——PACS工程师。而且在这一层面,这些影像并不具备任何流动性,只通过NAS存储在医院内系统里,医生想要调取的时候,要在特殊网络内看,图下载到本地再转换,甚至需要专业的医学屏。但是区域整合的影像中心可以集中资源,帮助各医院节省开销,并且提供通用性更强的影像服务。
◆ 运营模式 ◆
1. 业务收入结构
根据业务模式的不同,独立影像中心和云影像平台有着各自不同的收入结构:
2. 收入规模预测
下图是国金证券对独立影像中心收入水平的预测:
根据国金证券的假设分析,中国独立影像中心市场规模预计接近600 亿。
据各影像项目的市场规模假设,假设省会城市的独立影像中心可补充分享 50%的 PET-CT市场,10%对 CT 和 MRI 有迫切或者更高端需求的市场,则省会城市的影像中心市场规模可达 200 多亿元。假设县级市的独立影像中心可分流 15%的 DR、CT、MRI 市场,则规模可达 300 亿元以上。
相对的,云读片的价格较不可测,通过网络调查已知的患者/医生需要支付的专家读片费用在15-50元/次不等(与地域、专家级别有很大联系),且脱离了线下独立影像中心的流量入口,如何获取稳定、高附加值的片源,要看平台运营的成功与否。线下的独立影像中心是流量入口,在中心体系内提供远程读片服务比纯粹轻资产的读片云平台更具操作性。纯轻资产的远程读片平台获取高价值的片子、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让医院或者患者愿意为纯粹的服务买单等是难点。
3.支出结构
最后是它们的主要支出结构对比:
独立影像中心为保证服务的完整性,需要采购成本高昂的尖端影像设备;并在提高影像设备配置和读片服务的同时,对当地医院、医生按导流人次进行利益补偿。
相对的,走轻资产路线的云影像平台则需要为阅片专家分成和维护医疗信息系统PACS,并且开发各类线上终端,如网站、论坛、APP等。
◆ 国内外标杆企业分析 ◆
1. 美国独立影像龙头
在分析鼎鼎有名的RadNet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境内影像市场的概况。
美国医疗影像市场估计可达到 1 千亿美元,其中高达四成的服务是由第三方的独立影像中心提供。相较而言,独立影像中心比医院内部影像的检查费用更低(和各家主流保险公司的合作机制)、服务更优质。
图为2013年美国独立影像中心的数量(总计6816家)和分布情况;其中完全独立的影像中心约2421家,占比约35%,基本符合其在市场规模中的占比。
RadNet公司创立於1980年,过去名为Primedex Health Systems, Inc,并於2006年11月更名为RadNet,Inc.。公司总部位於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美国最大的整合型门诊及医疗影像中心。共有7300名员工,在美国境内设有309个运营中心,集中在加州、纽约、新泽西和弗罗里达等7个人口稠密州,所在区域覆盖了美国约25%人口。公司还向约75万签约医疗团体和独立医师组织提供医学影像服务。每年完成超过6百万份影像业务,客户满意度达到95.5%。旗下子公司eRAD负责研发及销售电脑影像系统,包括PACS及流程解决服务。有超过250家医院、远程会诊、图像中心和专家使用eRAD网络存取图像。另一子公司Imaging On Call LLC提供远程医疗图像会诊服务。(数据截止2016/06/26)
RadNet提供从为患者成像到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完整流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X射线、超声、乳腺检测、MRI、CT等,其中MRI、CT 单项收费较高。左下图为业务收入结构。
右上图中信息表明2007至2015年净收入与EBITDA稳步增长,净收入复合增长率8.2%,但低于行业平均值10.09%(as Frost& Sullivan),2016年Q1预测收入达到$890m (as 4-21-16)。
值得一提的是RadNet的支付者是非常多样化的,但主要由55.3%的商业保险与19.5%的联邦医疗保险构成(如下图)。
RadNet公司则通过与医院、诊所和医疗专家签订合约提高行业门槛并降低竞争威胁。合约的周期均值在10年以上,合约价格以每年1%至3%的速率增长,且续约率极高——这种合约形式保证了盈利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患者选择到RadNet做影像的驱动因素在于其服务的高性价比和便捷的支付(走保险)。而保险公司选择RadNet的主要原因是RadNet能够让自己的客户在较好的医疗条件下发生较低的医疗费用,并且RadNet还为保险公司提供按照人头付年费的模式capitation,这样会显著降低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
在运营模式上,RadNet堪称独立第三方医疗影像诊断中心的模板:其庞大的设备资源、站点网络、合作医疗机构、专家资源、保险网络编织了一个从“设备-医疗机构-患者服务-保险支付”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各方多赢。——国金证券分析
随后我们再来看看RadNet的持续发展战略,美国独立的第三方影像机构的总量自2008年之后是略有下降的,原因是RadNet,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这类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的影像机构的方式保持业务的扩张。
图表中显示RadNet影像中心数量的增加更多是通过兼并收购而来,新开的中心数量在五年内总共只有3家。其在 2015 年兼并了包括 New York Radiology Partners、California Radiology、Diagnostic Imaging Group在内的43家影像机构,总项目金额达到 9500 万美元。
国金证券的分析师表示,第三方独立影像机构在美国发展30多年来已经进入一个行业整合洗牌的阶段,大的第三方影像机构由于能够引流更多的上游病患并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影像设备的优势,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对小的影像机构进行了合并吸收。在美国,第三方影像中心规模化的壁垒已然形成,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将会占领更多的市场,而小的企业以及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会更为狭窄。这对中国的独立影像行业有着前瞻性的意义。
2. 美国第一支中国医疗股——泰和诚医疗
泰和诚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oncord Medical Services Holdings Limited,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CCM),注册在开曼群岛,是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国第一家医疗服务公司,旗下拥有香港数码医疗、上海医学之星、深圳傲华等医疗行业的知名企业,号称目前亚洲规模最大、专业能力最强、从业时间最长的医院专业投资服务商及肿瘤放射性治疗及影像诊断中心的网络运营商。
泰和诚医疗服务中心长期专注于向肿瘤诊断和放疗市场提供设备投资和专业管理服务,在影像设备方面,泰和诚拥有全球先进的影像设备,如64排PET-CT、64排CT、顶级3T核磁、ECT等尖端设备。通过租赁设备、专业管理的模式,与76家医院合作(主要为三甲医院),在医院内建立了140个放疗和影像诊断中心。与三甲医院签订6-20年的长期设备租赁与专业服务合同,公司负责购买设备、为诊疗中心提供优化治疗方案、其他诊疗中心医生会诊、临床研究等专业服务。每年按照合同规定的比例(多为利润50%~90%)与医院进行利润分成。由此可以推测,泰和诚集团作为上游的设备供应商已经掌握了众多医院的设备供应(62.25%的收入来源)和服务需求。
然而集团公司并不想止步于此,嗅到了医疗影像行业的改革可能对设备市场产生的冲击,泰和诚决定利用现有资源提前调整发展战略,目前,泰和诚集团将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及GE 中国医疗在该医学园区内建设一所独立影像诊断中心,为园区中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影像诊断服务。同时将引进世界一流的诊断技术及管理服务理念,并通过远程诊疗平台覆盖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疗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或许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的、特许的、不隶属于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成为国内重资产运营独立影像中心的标杆。
3. 华润万东(600055)-- 自上游拓展,从设备到服务
和海外上市的泰和诚相似,华润万东是国产大型影像设备的龙头企业。因为其在基层设备的投放率很高,为公司开展远程读片诊断业务提供很强的基础,未来开展远程诊断具有天然的优势。
理论上来说,构建医疗影像云在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的医械公司身上可以实现。这类医械公司可以被称为“接口型”公司,其特点是依靠过往的市场深耕,拥有巨大的用户资源和信息积累,其线下端打造的服务场景具有天然的数据搜集属性,而公司基于云所提供线上的服务与其本来业务之间的协同性良好。所以线下采集数据,线上传输数据,并跨越线上线下并将之连接起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E药脸谱网
2015 年华润万东由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大股东鱼跃科技入主之后,新管理层交接改革,公司也已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打造国内富有竞争力的医疗影像公司和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平台。
2015年4月9日,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鱼跃科技”)正式“入主”华润万东: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11,501,000股股份(占华润万东总股本的51.51%)已于2015年4月8日全部过户到鱼跃科技名下;此外,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械集团”)100%股权已于2015年4月2日全部过户到鱼跃科技名下。
2015年4月,万东医疗发布公告,宣布万东医疗与阿里健康(00241.HK)在医疗影像、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全面合作,万东医疗医学影像旗舰店进驻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2016年3月,华润万东旗下的万里云医疗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获得了阿里健康增资的2.25亿元,提供影像读片分析服务,加快打造互联网独立医学影像实验室进程,开展2B、2C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及相关服务,构建医学影像大平台。此项目日前已在郑州医院影像中心试点:由公司投放设备,与三甲医院和当地民营医院医生合作,采用医生兼职的形式进行读片分析。
4.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资历最老,省级覆盖
1975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基础上,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成立,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医学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科研和教学培训为一体的医疗科研机构。
已经成型的平台具备了以下三点功能:
1)以山东省医学影像学远程影像中心为基础,构成全省影像医学资源共享信息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向下层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技术服务,包括疑难病例会诊,影像报告书写,影像检查转诊预约等功能;
2)向影像设备不全的县区级医院、缺乏影像设备的基层、社区医院和私营医院,提供第三方优质的影像医学资源服务,为基层医院做影像检查出具诊断报告;
3)以山东省医学影像诊疗科技创新联盟为平台,与组成单位的38家医疗机构,建立山东省医学影像诊疗科技创新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由于具备先进的互通平台,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影响力甚至辐射到了省外的周边区域,不少外省患者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享受更完善的服务。这是一个通过区域影像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 行业展望 ◆
1. 国内相关事件汇总
下面是编者在收集医疗影像行业资料的过程之中,搜索到的相关事件的一个汇总:
2012.07 温州市首个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落户市中心医院(原市二医)(含24家温州市级、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11 四川仁寿县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含27个医疗机构)落成;
2014.04 联影—嘉定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正式启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区域内11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与中心连接,已完成远程诊断报告逾13万份,高峰期可达1500人次;
2015.05 江西省首个民营医学影像机构江西一脉阳光医学影像中心有限公司获批;
2015.07 微云影像,移动医疗的另类企业服务,发布信息寻求洽谈伙伴和天使轮融资;
2015.08 深圳中科金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金证")联手上海联影和华为共同提出了区域医学影像中心联合解决方案。中科金证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也是中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主要专注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医疗大数据服务和互联网医疗服务三大领域;
2015.10 医疗器械生产商东软集团(600718)正式推出“东软影像云”;
2016.03 浙江将出现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浙江省卫计委起草了《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2016.06 江西萍乡市与上海联影拟合作建设全市医学影像中心;
2016.06.16 恒康医疗(002219.SZ)将在上海自贸区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00万元、5000万元分别成立全资子公司恒康医疗集团上海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简称“恒康医生集团公司”)和恒康医疗集团上海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康医学影像公司”);
不难看出这个行业的整合发展和市场化愈演愈烈、而各资本方的参与更使之加速升温,由于中国大数据大健康的趋势被广泛看好,各行各业都想在医学影像诊断的领域成功掺和一脚
2. 优势因素
国金证券机构和一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独立医疗影像中心和云服务平台行业被看好的主要因素有三:
医疗影像业是一个庞大并处于增长期的市场。
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老龄化为市场需求奠定了基础。同时,科技的革新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医疗组织、医生以及患者对图像分析的认知程度也将达到相应的提高。以上因素相辅相成,保证了影像服务需求量的增长。
大数据时代,云存储于医院影像系统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
全球经济与技术分析师詹姆斯·马尼卡2011年提出,医疗大数据的利用可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 ,而拉哈帕西博士在2014年也提出,医疗大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发展结合和分析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电子病历、财务和运营数据、临床资料和基因组数据用以寻找与病症信息相匹配的治疗,预测疾病的高危患者或提供更多高效的医疗服务。
影像设备使用免费,是影像云撬动医械产业后,最具现实颠覆性的版本。
医疗影像云端存储所设想的商业模式实现后,不止光学胶片产业受到重创,为医疗机构提供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的软件提供商也得重塑其商业模式。在未来,价值百万元的MRI和CT等影像硬件设备都可能免费提供,医械企业的整个盈利模式都会变得完全不同。
3. 风险提示
医学影像中心的蛋糕虽大,但想在这个行业切一块也不那么容易。如今各种范围级别、具有不同竞争优势和切入点的独立影像机构和云服务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而此时整个行业却面临着以下几点大的风险因素:
以误诊的责任处理为例,由于影像诊断的主观性很强,在阅片中出现误诊的几率相比其他类型的诊断还要更高一些,那么如果责任界定模糊就是很大的隐患;而且对于影像中心云服务平台这类机构来说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可能受到法律成本冲击的影响更大。在美国,独立影像中心都引入了完善的保险机制来缓冲误诊损失,而在中国,初具雏形的独立第三方影像机构还未见保险的身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tanxy 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