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解决“看病难”难题,医疗行业需要思考这六个问题
解决“看病难”难题,医疗行业需要思考这六个问题
  • 2017-06-26 10:05
  • 作者:付锐
  • 来源:健康界

时下医疗改革红红火火,其主要矛头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但是随着改革的进程推进,“看病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看病贵”也仍在影响人们生活。

“看病难”的成因非常复杂,与生活方式、工作节奏、心理状态、信仰价值观等密切相关。“看病难”主要集中在大医院,中小医院和私人医院相对较少。实际上,几乎每一个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感觉不顺畅,即便是VIP特需服务患者。究其原因,就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人流、信息、物流交互过程,是服务、体验、技术同时完成的特殊行业,也是一个各种资源配比优化的过程。要想整个过程顺畅,就需要大量的资源集合和优化,更需要资源和需求的有机匹配。

医疗行业因为自身的发展生存的需要,出现了现有的运营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行业自身问题也是造成“看病难”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值得业界思考:

1.实证医学的盛行是看病难的重要推手。

实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其兴起推翻了经验医学,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几率,是科学进步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疾病的诊疗中,实证的取得需要各种资源的匹配以及流程的简化优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都会影响患者就医的体验。当前绝大多数医院的资源配置和流程设置都远远跟不上实际患者的需求,因而就出现了看病、住院治疗、做检查等都需要找关系、打招呼,甚至找黄牛买号的无奈现状。

实证医学本身无可置疑,作为医生,我们当然希望了解患者更多情况,信息越详细越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作为病人,每一个实证都需要他们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是不是每一个疾病、每一项诊疗标准都需要实证的支撑?是不是每次诊疗都需要实证的支持?过度强调实证,忽视人体的自我有机调节和精神意志力的作用,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看病人数的增加,最终加剧“看病难”。

此外,实证医学的兴起也使得大小医院的两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小医院由于资金、场地、人员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像大医院那样具有完善的仪器设备和检查手段,也不可能像大医院一样试行新的治疗方法。其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口罗雀。当就诊人群单向聚集大医院,大医院看病不难,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2. 专业过度细化。

医学专业的细化无疑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提升了诊治水平。但是在强调专业细化的同时,却忽略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医疗机构内部的协同性,由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病人就诊多数因为某一症状或者某一事件,不大可能与医院的分科一一对应。而大医院因为各种原因,内部转诊基本被杜绝,病人不得不穿梭于各个科室之间,一个疾病往往需要几个科室、多个医生、多次检查才能有一个结果。这就导致病人就医的感受极其差,偶尔有个别医院多科室联合会诊,但那只属特殊处理,无法常态化,也不能大范围解决就诊病患的问题。

流程是医院内部为了明确各种分工和诊疗所需的步骤而设立的规定程序,流程化本来就是医疗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问题在于,它在促进医院内部分工清晰、职责清楚的同时,无形之中又在各个部门、各个步骤之间加了很多栅栏,使与之对应的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台、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减少。加之医院内部流程多、环节多,任何一项医疗服务可多达几个甚至十几个流程步骤,出现就医衔接不当的几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对于不常来医院的人,医疗流程化给带来的烦恼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流程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便于管理,用不好,增加管理难度和患者看病成本。

从现代的商业到各种服务,医疗服务的人为环节是最多的,我们确实要向宾馆、饭店、商场学习简化服务环节。现在医疗的很多流程看似合理,却是多余。例如:某家大医院找特需专家看病,仅仅挂号一项就需要走四个来回。另外一个医疗流程繁杂例子就是“拿药”:大多数的医院都开设了中、西药房,有的还有草药房,这是满足内部管理需求而作出的分工,同时增加流程,似乎没有任何不妥。但是作为病人,他的目的只需要把药拿走,而拿几种处方到两三个窗口去拿药、排队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不便,甚至可能造成差错。

如何让流程简明实用?如何抛弃医疗分工自我为中心的服务流程设置,建立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流程化体系?这确实值得业内人士思考。就医流程不简化,看病会越来越难!

4. 过度医疗加剧资源紧缺。

过度医疗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一些民营医院,公立大医院的过度医疗也相当普遍,诸如抗生素的滥用、预防用药、重复检查等等。当病人集中且其他配套资源不足时,有些大医院的一项检查要等一周甚至一个月,让“看病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过度宣教也相当普遍。一些媒体、专家把个案当作普通现象宣传,促使相当一部分没有医疗需求的人也到医院就诊,明显加剧大医院医疗供给不足的情况。

5. 有效供给不足。

有效供给主要是相对于医院医疗供给和病人需求,从整个医疗系统来看,随着老年化的加剧,整体供给不足。加之现有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病患追逐优质医疗资源进而不断向大医院集聚,其结果是就加剧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优质医疗资源增加需要很多条件,很难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首先,医疗人才成长周期过长,特别是医生,这里面既有内在的客观因素,也有人为的门槛设置过多及不合理等因素。其次,物理空间不足,很多大医院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空间不足,形成了交通堵塞、就医人员拥挤、公共空间狭小、公共服务设施不全等现象。第三,大医院床位紧张。第四,大医院功能检查排队严重。所有这些,都是患者就诊人数和资源匹配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

6. 资源无节制聚集。

当前,国内的大医院动则门诊万人以上,住院床位几千张,这既有医院自身发展无序扩张的动因,更有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力量限制中等医院追赶,扶持推动大医院不断扩张的因素,最终导致优质资源不断向少数医院聚集。

大医院不管是编制、人才、科研、设备、教学、职称、技术准入,还是等级、收入和社会尊重,政府都给予了绝对的支持,导致其在整个医疗体系里面成了一个巨大的虹吸器,各种优质资源不断向大医院聚集,也就形成了目前医疗领域等级化的现象。现实社会里,医疗的两极化非常严重,基层空心化和大医院资源富集的现象同时并存。

资源集聚本来是集约化的表现,但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区域内过度集聚医疗资源,使资源之间匹配失当,就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优质资源聚集的大医院,就医价格也不高,病人当然选择这样的医院!

“看病难”是一种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成熟、不健康。解决“看病难”,需要对医疗行业内部问题进行剖析、改进,对医疗行业内的制度规范进行调整,更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重新的规划。解决“看病难”,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ge TEL:(010)68476606】

标签:看病难  医疗资源  运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