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杨浦医院开“全科医学科” 让医疗模式更趋科学合理
杨浦医院开“全科医学科” 让医疗模式更趋科学合理
  • 2017-06-13 10:43
  • 作者:佚名
  •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家门口的全科医生为居民办转诊,常会“水土不服”:社区分科相对笼统,具体转向大医院的哪个科室,需要有效衔接与指导,一旦缺位,双向转诊可能出现偏差。在杨浦区,“转诊误差”已明显改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4年前成立“全科医学科”,为社区全科医生的实力提升奠定扎实基础。这也是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之后,申城第2家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为何要开全科医学专业?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于德华说,以病人为中心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临床、预防、康复、人文为一体的全科专业,让医疗模式更趋科学合理,使区域居民从中得益。

使医院学科链更完整

“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设立全科医学科并不划算。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全科医学是未来方向。”在于德华看来,社区急需大量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则需要临床技能培养基地。除却院校培养,三级医院在其中应有所担当,承担起建设人才队伍的重任;此外,从三级医院自身发展来看,全科医学可以链接当前火热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填补全科这一环节,使医院整个学科链更趋完整。

基于上述考量,2013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全科医学系,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牵头组织、汇集资源,同时在院内建立全科医学科,科室于次年运行。相比1994年率先开设全科医学科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全科医学有其特点:除了建设全科医生多层次培养体系和开展全科方向的研究外,注重进行区域资源整合和就诊模式重构。全科医学科从三级到社区一以贯之,区域“1+1+1”模式渐成雏形。全科医学科运行第一年,数据已颇喜人:由全科门诊转至其他专科的比例为16%,就诊人群中,60岁以上占56%;全年病房出院人数2000余人,转专科的比例为2.4%。

改善基层诊治能力

作为区域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实现同质化培养,成为杨浦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的一大任务。自2015年起,杨浦区卫计委投入专项资金,杨浦区中心医院着手联合杨浦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3年时间培训社区所有副主任医师以下全科医生。项目培训从心电图诊断能力、放射科读片能力、慢性病信息化管理能力入手,社区诊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波告诉记者:“在三级医院带教下,现在只要5分钟,社区做的检查便可实时传送至三级医院,经专家诊断后再返回结果,如此一来,居民在社区也能享受到同质化诊疗服务。”

近两年,杨浦区中心医院借助于全科医学系开展全科医生执业能力培训工作坊,每期学员爆棚。除却来自杨浦区的全科医生,嘉定、闵行等区域的同行也慕名而至。如今,根据健康管理需求和社区医生科研能力状况,杨浦区中心医院全科医生培训项目中又新添“健康管理、科研能力”内容,更好地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能力。

弥补社区科研空白

三级医院建设全科医学科,普及了技能、更传递了全科医学理念。“同样是一个背痛,专科与全科的视角大不同。专科侧重于看背部是否患病,全科将从个体行为方式、家庭背景和社会心理等多角度来找寻病因。”专家表示,全科医学涵盖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人文医学4个模块,但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短板仍不少,偏倚临床模块成为“通病”。

金花是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多病共存。她坦言,“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求诊时全科该从哪里入手?多种慢性病管理,该怎样事半功倍?全科医生如何承担起健康守门人和专科协调者的双重责任?一系列问题只有在储备了相当量的规范学科知识后,才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掌握。”

而一直在社区属于空白的科研能力,在三级医院带教下,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2015年开始,杨浦区中心医院设立了“社区联合研究项目”,由医院的专家联同3名以上社区的全科医生共同组成团体,开展基于慢病管理的科研,通过项目方式提高、培养科研能力,迸发出一批社区科研课题。“区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和整体干预模式的研究”“全科医生对首诊患者精神心理评估的调查及干预研究”“全科医生识别社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等课题,既有科研前瞻性又有临床操作性。

历经4年发展,迄今,医院全科医学科病房床位数达110张,仅去年双向转诊人数达3500人次。于德华表示,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一定要在临床、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社区发展,并形成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模式。资源共享,有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级,并促进更多居民形成科学、合理就诊路径,让区域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更显成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ge TEL:(010)68476606】

标签:全科医学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