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移动医疗:营业收入呈现增长,但亏损却在进一步扩大
移动医疗:营业收入呈现增长,但亏损却在进一步扩大
  • 2017-06-12 10:27
  • 作者:时锋
  • 来源:健康点

国内移动医疗项目,按融资阶段来分,分为不断融资、仍在烧钱的未挂牌未上市公司和已挂牌或上市的公司,后者又可以分为新三板挂牌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

第一类的公司数目繁多,其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是网上问诊,患者通过平台付费获得医生的远程诊断;第二是中介服务,比如原来的挂号网(微医集团);第三就是通过药品电商、保险销售等流量变现。目前这三种商业模式,只能创造收入,但很难贡献利润,属于赔了钱赚吆喝。

而第二类已挂牌或上市的公司,把移动医疗作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几乎全部集中在新三板。目前,新三板挂牌的移动医疗公司有:宁远科技(834750.OC)、芯联达(836563.OC)、中普达(837802.OC)、迈德科技(835334.OC)。

从2016财年报告来看,各家的营业收入呈现增长,但亏损却在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是不做不赚,越做越亏。能够勉强扭亏为盈的迈德科技(835334.OC),则是将商业模式从单一销售信息产品,延伸到了实体产品的销售。

而A股上市公司中,目前大约有50家公司的部分业务涉足了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其中颇具代表的企业有:中药生产商康美药业(600518.SH)、传统制药企业仁和药业(000650.SZ)、生产血压计和血氧仪的九安医疗(002432.SZ)、心血管医疗器械生产商乐普医疗(300003.SH),血糖仪生产商三诺生物(300298.SH)等。

从A股上市的这几家制药和器械企业来看,对于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主要还是投入和培育的阶段,尚未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并且覆盖经营成本。例如,康美药业(600518.SH)从2015年起,就全面推出“互联网+大健康”的战略,但中药饮片和中药材贸易组成的中药板块依然是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子公司“康美健康云服务有限公司”,2016财年的营业收入仅800余万,亏损2400余万,较上一年亏损规模进一步放大。

归纳来说,移动医疗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主要还是类似于连接患者的医药电商平台;而医疗器械企业涉足移动医疗,则目标于嫁接硬件和软件,在慢性病管理、行为健康管理、家庭照护方面,探索一条商业模式。

我们认为,能够走出一条正确路径的,还是那些已经拥有客户和医疗资源,或者具备硬件和软件实力的企业,把互联网+医疗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软熙康,它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600718.SH),于2011年在健康服务领域投资的创新型企业,目前拥有员工1500多名。应该说,东软熙康正是具备了“数据、客户、医疗资源”这些必备条件——背后是东软集团在信息化领域20年的积累——才得以能够支撑熙康云医院的发展。

但东软熙康即使相对成功,也还是被独立了出来。2016 年 7 月 31 日之后,东软熙康不再纳入东软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因为它的业务内容、发展模式、服务对象,以及对资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至于说是传统药企和器械企业,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通过打造多元分销平台,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连接用户,软件+硬件+医院资源+数据的结合,倒是有可持续经营的希望。关键是项目能够为医疗生态圈的参与者们——患者、医生、医院——满足他们的切实需求。

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认为,资本看重企业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资源端的掌控力,体现在医生、医院、政府、医药渠道、核心技术等方面; 二是商业盈利模式,用户和流量并不代表具备了商业模式;三是垂直细分的专业能力。

总之,移动医疗的出现,是对传统诊疗的一种补充,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对象,带来了效率和公平。但是它的发展受制于政策法规、患者的就医习惯、医生资源等诸多因素,因此从中短期来看,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的可能性很低。

(原文标题:移动医疗:有盈利模式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ge TEL:(010)68476606】

标签:移动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