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08 10:20
- 作者:T.xin
- 来源:三甲传真
作为一个在医院长大的孩子,我想“曝光”一些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事。本文纯属抒发个人真实情感,无刻意吹捧或贬低任何人,亦无任何利害关系。简言之,不吹不黑。
每当有媒体拿医护抖料、盲人摸象、随意抹黑时......
我想告诉大家一些你们看不到的真相。从一件铭心的事开始:
2003 年非典爆发,那年我六岁,待在医院家属区的宿舍。在睡梦中被吵醒,模模糊糊听见妈妈在通电话,说准备把我送回老家...还说:“需要人手的时候叫 我。”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夹杂着害怕,趴在窗台上看见楼下候着的救护车顶上闪着光,在夜里有些刺眼。车旁的医生护士穿着厚厚笨重的防护服,裹得只剩双眼,妈妈指着那些人告诉我,那个是xx阿姨,那个是xx伯伯....,其实我根本认不出来是谁。
当时非典是什么我不懂,只记得我亲眼看见他们整装待发时的样子,像是准备随时牺牲的士兵。
暴雨雷电红色警报,其他人停课停业,待在温暖的家里,而他们在奔赴医院的路上或是坚守在岗位上,像火场中的逆行者。
其实只是做好本分工作,我想,他们不需要被歌颂,只需要被理解。
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使我由衷地敬佩这些为生命付出的人。他们是战士。他们目睹生命垂危,又让生命在他们手中重见希望。他们,为生命而战!
每当有人指责医护工作不认真,做手术还在聊天时......
我想告诉大家一些你们看不到的真相。
至今,我还记得初次上手术台的情景。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曾在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在手术室里目睹了一台剖腹产全过程。
打完麻醉后的孕妇脑子是清醒能说话的,旁边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滴、滴、滴的声响。麻醉师在询问病号感受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官方,医生护士也挺亲切。
等待手术台上的病号情绪稳定时,两个医生找准时机,互相使眼色,做手势,在病人不紧张不惊慌的时候,从容果断地开刀。
现实中的术前准备就如教科书。从严格规范的更衣、洗手擦手复杂无菌消毒步骤,到检查手术器械三查七对的仔细程度。一切都干净利落、有条不紊。
每当看到熟悉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生活中的样子时......
我想告诉大家一些你们看不到的真相。
我见过雨夜撑伞穿着拖鞋短裤疾步走向科室的医生;见过无奈只能把自己哭着的孩子丢在家里的护士;见过下班后瘫坐在沙发上嘴唇发白的护士长;
见过值班电话响起,立刻从床上弹起来的值班人员;.
还有那些吃不上饭、抢救了病人而自己低血糖的医护......
这些都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些家常便饭他们很少在人前提起,因为这仅仅是家常便饭,他们骨子里已经习以为常,他们骨子里认定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
我们这群没法被当成宝的小屁孩儿们,小时候爱玩模拟听诊、打针游戏、习惯闻酒精味、不到十岁就一副很懂的样子争辩该吃先锋还是阿莫西林、甚至拿着手电筒要去太平间探险......
在生老病死的故事熏陶下,我们被锻炼得独立、勇敢。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不知道自己家的爸爸/妈妈哪一秒又会接到一个电话后,连饭都顾不上吃地火速赶去医院?不知道他们今晚是否又加班无法回家?不知道明天下午放学是否又没人接?
如果医患关系还不好转,我们还是会担心他们遇到不讲理的病人,担心他们救好了别人的身体而搞垮了自己的身体,担心他们被恐吓,担心下一个头条出现的被伤医护人员是自己最熟悉的人......
医务人员大多不赞同自己的子女学医,他们总说太累、太难、责任太大。
当他们穿上白大褂,却忘了自己。他们有时也会叹气:唉,明天又要加班!但工作中又是拼命奔跑,判若两人。
每当他们因个别事件而被集体标签化时......
我想大声说出我心底里的话!
请您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工资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高,他们的心肠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硬,他们的身心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在临床工作中,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很大,他们承担的责任很重,他们付出的心血很多。
请您不要面对伤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有人攻击医生护士的时候,如果您在现场,请您帮帮忙,阻拦一下,劝他放下举起的拳头;有人辱骂医生护士的时候,如果您在现场,请您帮帮忙,劝他闭上伤人的嘴巴,您不可在一旁置若罔闻,您更不用去揣测他们当时的心情,因为我可以认真负责地告诉你答案,他们的心在流泪、在滴血,不是他们不会还手还口,是因为他们心中,还装着在一旁等待诊治的患者,他们不想浪费更多人的宝贵时间。
他们心甘情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非亲非故的人身上。也许你会说这是应该的,没错,从事医护行业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因为几起与他们大多数人无关的个别事件一起被社会抹黑,这也是应该的吗?
他们是医生护士,是与上帝签订了契约的人,他们在替上帝守护着你和我的生命安全。他们也有父母、有妻儿,他们看到人间的生死离别也会流泪,他们拼尽全力却留不住生命时也会痛心疾首。只是,他们早已习惯了不表达......(原题目:一个医二代对所有人的忠告!值得全会社深思...)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