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智能医疗大数据 >  术后康复管理依托大数据 延伸精准诊疗内涵
术后康复管理依托大数据 延伸精准诊疗内涵
  • 2017-05-31 10:03
  • 作者:索思
  • 来源:健康界

 强强联合出精品,大数据与医疗康复相结合莫不如此。

“我成功的一个原因,是作为继承者站到了前辈的肩膀上。”中国康复医学杰出学科带头人励建安接受健康界访谈时,语气谦逊,其理想是推动中国康复医学成为世界第一。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400多家康复医院,超半数的城市尚未设立专科康复医疗机构,即便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和康复专科机构总共也只有3800家,床位约10万张(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床位约2%)。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综合性医院怎样拓展康复服务和院后管理,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康复医疗机构和床位长期供不应求”的难题。

事实上,全国已经涌现一批解题者,琳琅满目的做法正延伸精准诊疗的内涵。

康复管理APP登场

接受过心脏病等心血管手术的人群,术后护理和术后康复至关重要。可是,需要医疗机构提供相应服务的人群中,不乏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和异地就诊者,很难定时返回医疗机构面见医生。于是,一个难题出现,他们的院后管理如何做到精准?

实践表明,搭建一个易于远程咨询和交流的平台,可以缓解燃眉之急。

健康界了解到,院后康复管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并与之融合的典型案例,出现在2015年。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尝试启用专门的心血管疾病康复管理移动App,实现心血管患者术后的实时在线“就诊”。与普通健康类App“轻问诊”的模式不同,该康复管理平台中,患者可以直接得到就诊科室医生甚至是主治医生精准的医疗咨询服务。

同年,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也推出APP,开通家庭病床巡诊功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可以通过App等线上渠道,享受专家咨询、预约挂号、日费用查询、一卡通消费查询、康复治疗排班查询、检验记录查询等服务。随着这一工具的使用,既拓展了康复医疗的服务范围,也提升了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康复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

新颖的康复体验馆

“所有人在生命的一个时期,都需要康复管理。”励建安一直倡导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遗憾的是,目前公众对康复的认知还处于“青春期”,以致院外的康复医疗服务举步维艰。如何使象牙塔里的康复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刷新民众对康复管理的认识?

2016年4月26日,广东首个康复体验馆开放,近百名患者与康复专家零距离沟通,体验平时接触不到的康复设备和项目,如音乐治疗体验、作业治疗体验、物理治疗体验、中医治疗体验、足底压力测试等,深化对康复服务的理解,减少畏惧心理。

旨在形成整体性的服务模式,康复体验馆还推出专家视频咨询、康复检测筛查、康复训练指导、新型康复设备体验、康复专家讲座等服务项目。

活用医联体理念

 很多人判断,临床医生在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将起到核心作用。

“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康复临床应用培训班,就是要把康复的概念融入到基层的临床医疗中去。”谈到康复医学的发展,励建安强调“人”的作用以及与临床融合的思路。

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具备临床实力和服务能力,但由于床位、政策等原因,为患者提供的康复服务受到局限,接触的患者数量也有限。天津医联体康复门诊的开启拓宽了思路。该门诊不仅提供场地请专家开展会诊,还按一级医院比例报销,给患者提供时间、空间和经济上的便捷。更重要的是,康复服务提供方可以据此采集、汇总患者的各种数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因为该门诊与天津医大总医院康复科实行双向转诊的治疗模式,所以康复科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每天会到该门诊轮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和训练;专家也会每周到社区门诊查房,把关和监督康复治疗训练的质量与效果,以及保障患者信息的质量。

目前该门诊开展脑卒中、痴呆、脊髓损伤、神经炎、面瘫、骨关节疾病、颈肩腰腿病的康复指导、治疗和训练,首批床位已经开放,日后会随着患者数量增多而扩增病床数。

与其类似的还有同仁康复医院,同样打造出双向转诊新模式,即与多家市属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达成多层面合作,通过上下联动完成临床数据采集,实现临床急性期治疗与早期康复的有序衔接,提升医疗康复的精准管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liuge TEL:(010)68476606】

标签:精准诊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