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层医疗正在“越做越糟”?
- 2017-05-19 10:53
- 作者:燕小六
- 来源:医学界
说起中国台湾的基层医疗,很多人的印象是“全民看得起病”,“堪比欧美的好”。
但台湾敏盛综合医院品质暨行政副院长柯绍华却说,台湾基层医疗存在很多问题,且有“越来越糟”之势。
在“2017中国基层医疗创新实践论坛”上,柯绍华(下图)就《台湾基层医疗的现状与困境》,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摘要。
台湾基层医疗已出离“最好时代”
1975—1999年是台湾基层医疗最好的时代。
1975年,台湾开始颁发民营医院执照,规定医疗具有自主定价权。同一时期,大型财团医院纷纷建立。他们开出优渥的条件,吸引公立医院人才,实现了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百花齐放。有数据显示,当时在民营医疗机构任职的薪资,可以是公立医院的10倍左右。而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打破了地理区隔,民众就医有了更多自主权。
时针走到1995年,台湾开始实现全面健保。这意味着政府的医保给付定额化,各项医疗规范及保险核扣逐渐严格。大医院为了在逐渐压缩的获利中谋求升级,走上了集团化、寡占化,或托拉斯化(大型医院-地区医院-基层医疗的垂直化整并)。这导致一个结果是,80%的民营医疗机构成为企业办医、基督教医院等。由于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民营基层医疗改做医疗美容、健康检查。
台湾医疗现有六大难题
第一,大型医院急重症科室开始崩溃。表现为从业人员减少、从业环境恶劣。有些医院甚至取消了急诊科。
第二,中大型医院数量在减少,两极化发展严重。地区医院、县级医院开始崩坏,双向转诊系统断链。
第三,大医院为求获利在看小病。但从制度上,台湾不强制限制民众遵守分级诊疗,且民众自费去大医院的门槛也不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民众挤向大医院。
第四,基层诊所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基层医疗依然采取总额制度——比如**市2017基层医疗的医保总额是4亿,该市所有基层机构将均分这笔钱——随着基层诊所数量的增加,平均每家机构能获得的医保额将越来越少。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大量转型做医美。
第五,全科医师专业化与专业医师全科化出现两难。过往,专科医师离开大型医院后,需接受全科培训,然后到基层医疗机构上任。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专科医师无法很好地担负起全科医疗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培育全科医师的过程中,现有制度又很难禁止全科医师去追逐专业化。毕竟只有专业化,才会有市场地位,才会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六,线上医疗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作者注:以上六条,几乎条条都能在中国大陆找到“翻版”。)
思考和出路
总结台湾基层医疗的发展,可以发现,基层医疗跟社区民众之间最重要、最强有力的联系,就是信任。可被民众信任的优质医疗服务和人力,是基层医疗成功的关键。
此外,在无限制就医和现有医保制度下,医疗机构的两极化是必然趋势,一边是名医和教授相继走入自费的顶级医疗市场;另一边,县级以上医院难免怀着“越做越大的心”。
这几年,台湾一直在探索基层医疗应该如何发展。相关举措包括:
1、基层医疗利用自媒体与社群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健康课程,增强黏性。
2、运用云端医疗与健康资料库,利用大数据进行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效率化的系统基础,形成规模经济与资本市场接轨。
3、自费+个人化医疗。应该认识到,从医疗行为获取利润是不可持续的。但医疗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利润支持。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需转变思路,试着从Cure(治愈)转向Care(关爱),提供更多的个体化医疗方案。
4、提供第二意见。今年3月,前台大医院长联合台湾10多名资深教授等,筹建“医者诊所”,其目的是满足患者想找资深教授看诊的需求。该诊所只接受自费病人,挂号费最低是1.2万元台币(约合人民币2730元),半天门诊只看3—6人。若申请教授门诊,患者将得到第二意见、重大医疗決策建议。
5、医联体必须整合供应链与其他行业,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创造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