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我国医院评审模式或将迎来重大变化
我国医院评审模式或将迎来重大变化
  • 2017-05-03 09:22
  • 作者:吴佳男
  •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4月28日,《我国医疗机构第三方评审“1+3”模式》研究课题结题专家论证会于清华大学举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评价与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中外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刘庭芳教授主持认证会。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计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国家卫计委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卫计委等部门,在京部分委属委管三甲医院院长、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数十名官员和学者参与了论证过程。

 
医改深化、医管转型催生“1+3”模式
 
“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医院评审机构和评审方法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在本次论证会上,刘庭芳的结题汇报从始至终透露着个人“渐进式”转变的心路历程,逻辑思维和科学构想。
 
本次论证会“建议试行我国第三方医院评审‘1+3’模式与三步移行路径”为:1+3模式中,“1”是构建一个新型的全国性医院评审机构及人员的认证与准入平台(类似ISQua国际医疗健康质量协会),再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职能转变,以渐进方式,最终培育,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医疗机构评审体系。
 
而以上提及的这个“平台”,则名为“中国医疗机构第三方评审组识认证和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家卫计委、国家认监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计委医疗服务管理指导中心,以及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及具专业性、权威性第三方评审评价研究能力的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代表组成,现任医院院长不得在此担任任何职务。”刘庭芳表示。
 
近年来,针对医院评审的“独立”或“半独立”第三方评审机构已经出现,其背景与新医改逐步进入攻坚阶段,国内医疗机构越发强烈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新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医院评审主体是卫生主管部门,也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探讨如何培育,发展中国医院评审第三方机构,是具有紧迫感和重大意义的课题之一。
 
但问题是,自1989年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启动,虽起到了加强医院宏观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提升医疗质量和综合管理等积极作用,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重硬轻软”等问题频现;
 
在经过了自1998年至2008年的“空白期”后,2011年新一轮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出台,并聚焦于安全、质量、服务、绩效4个维度,还明确规定“采用先进的评价和管理工具”,但在评审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持续质量改进、政府主导的医院评审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及评审队伍的专业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换句话说,在独立第三方评审早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医院绩效考核的主要形式之时,医院第三方评审评价在我国却只有极少的探索尝试,且并未形成体系,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顶层制度设计能否落地,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第三方医院评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是医改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刘庭芳表示。
 
评审“新方”来自成功经验与信心
 
今年年初,一直关注中国医疗质量进展的“ISQua”执行主席PeterLachman(彼得·拉切曼)教授专程来访清华大学,对中国现今的医院评审制度及整体医疗质量和相关管理工具的普遍应用效果表示出浓厚兴趣,并正式邀请刘庭芳带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10家名院组团出席将于今年10月在伦敦举办的全球医疗质量峰会,进行展示与交流。
 
在本次论证会上,刘庭芳介绍了海南、上海、浙江、吉林以及云南在第三方医院评审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其中,重点提到了海南。
 
“基础薄弱”、“高度开放”、“医改新蓝图”、“成长迅速”等关键词,也是给刘庭芳等人信心的地方——当年的海南第三方医院评审体系,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等的高度评价,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从原来的“激进”到现在的“渐进”,印证了刘庭芳近5年来应邀到国内300多家三级医院授课和内部现场追踪评价,并同众多政府官员深度沟通、互动后发生质变的心路历程的背景。
 
海南之后,国内诸如上海、云南、浙江等地陆续创建“第三方医院评审”机构:2010年年初,在“强化卫生主管部门职能”的前提下,上海市医院综和合评价(评审)中心成立;
 
与海南及上海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相比,稍后成立的云南第三方医院评审机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更具有独立第三方评审或评价机构的属性:该机构已经开始更多关注评价人员对评价标准掌握的同质性,有了明确的收费标准。
 
不过,在对“第三方”医院评审机构运作模式“力推”过程中,虽然更早明白了“个中端倪”,刘庭芳以高度敏感性和对环境文化影响力的认知,逐渐认识到了最重要的问题:在“评审行政色彩过重”的情况下,欲速则不达。“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是行不通的。”
 
“先行先试”验证模式和政府智慧
 
“我们可不可以先从‘非公’医疗机构处入手?”刘庭芳在研究报告中作为政策建议之一明确提出。
 
在“1+3”模式的第一阶段,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委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评审,将此作为中国第三方医院评审的先行试验区,因为这既可从专业角度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与引导,探索监管的新模式,也能为在公立医院实施第三方评审积累经验。
 
“不一定只在非公医疗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在课题研讨环节表示,“部分公立医院也可以‘先行先试’。”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红在肯定了课题组“资料充足,理论充分,分析到位,团队有力”之后做出“提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切实考虑中国第三方医院评审和评估不同之处。”他建议“委员会”处理好权力分配、诚信体系匹配和评审结果公平,真正实现“非行政性、独立性、科学性”,以满足社会期望。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很重要,需要沟通;第二,应聚焦于质量与安全;第三,建立竞争准入机制,让质量好的第三方机构进来。”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军表示。
 
“评审体系,要从医院运行过程中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入手,产生效应才会更快,作用更大。”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综合评价处副处长陈虎表示。
 
“我国医院独立第三方评审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了起步阶段,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外部评审与内部评价之间既具有同一性,也存在差异性。如何正确调度好外审与内评两者的链接、联动与统合,并产生1+2大于3的”化学”反应,则是真正构建起我国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的不二法则。应当引起政府、业界和医院的共同关注和付诸努力”。刘庭芳强调。
 
他最后表示,希望有更加完善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国家标准”出台,以辅助相关长效目标的抵达。
 
“相关认证不一定是解决所有医疗机构质量改进问题的万应灵药,但是它可以为需要改进的领域提供系统的解决路径。”这是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首席执行官PeterLachman(彼得·拉切曼)在今年年初和刘庭芳说的话。10月,刘庭芳将与其再次在伦敦会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tanxy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改,医院评审,3+1模式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