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分析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分析
  • 2017-04-10 17:33
  • 作者:胡光阔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1、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互联网+健康医疗”便逐渐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6年6月24日“首届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暨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乌镇召开,对医疗、医药、保险等产业链各节点、及线上线下更有效率地融合;如何使相关政策、行业标准的推出与产业创新更好协同;如何有效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互联网+健康医疗”新型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患者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支撑,其对于我国建设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有着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2.1、模式结构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如下图1),医院处于中心地位。药企、医疗器械,保险公司、医保等机构以及患者、其他医疗服务都围绕医院展开。从检查、科室就医,处方药,患者就医流程都由医生主导,医患信息不透明。另外,政府对于医院财政支出不足,而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现今的医保资金难以满足逐渐增加的参保人数需求,所以医保资金的压力逐渐转移到医院。第三,处方药作为医院收入的一大来源,也是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医院手里。


图1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构

2.2、传统医疗不足之处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由于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料流等以医院为核心环节,其他各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引起以下诸多弊端。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由于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基层医疗人员数量不足、诊疗水平达不到标准,导致“乡镇医院无患者可医,大医院人满为患”。再者,就医方式效率低,就医体验“三长一短”,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且仅有单纯的院内服务,缺乏院后服务。其次,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医保缺口明显。目前医院正常运营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身盈利,但其本质的公益性又使得收入有所限制,加之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医院处于两难境地。

导致这些弊端本质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同传统医疗服务所提供的资源不对称,无法满足当今人们需求变化的节奏。

3、“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如图2 所示)是以互联网等技术为依托,结合医疗行业发展现状,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动优势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引领作用,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在整个模式中,首先,患者可先通过健康APP进行线上咨询,被授权访问大数据的医生可通过搜索病人过往病历进行线上首诊并给出治疗建议。如需到医院治疗可通过APP进行预约挂号;再者,医院可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合作,简化费用收取方式,提高效率。


图2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

全新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其主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信息惠民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作用,建立惠民利民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机制,从而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

4、“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任务

4.1 健康信息惠民计划

健康惠民是“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新模式的价值所在。实施健康信息惠民计划有利于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完善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3大数据库以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计划生育6大业务应用系统。此外,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有利于健康大数据收集整理,建设功能统一、全面覆盖的“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成立区域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让健康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智慧医保等方面,给居民带来更加便捷的应用服务,不断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促进自我健康管理。

4.2 智慧医疗行动

智慧医疗是通过高端物联网、传统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有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4方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智慧医疗行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医疗信息化建设;二是医联体建设。医疗信息化要求医疗机构完善各类医疗健康信息系统,开展互联网医院并探索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加快开展智能医疗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线上预约、线下诊断、主动引导、服务推送”的服务新模式。医联体建设要求联合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以及其它的医疗卫生组织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与传统就医模式不同,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互帮互助。省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到县级、社区医院。通过医联体机制,可帮助提升地区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缓解省级医院门诊压力。

4.3 公共卫生信息化

公共卫生管理主要包括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决策、国际旅行健康服务等的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与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信息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同步、协同应用,也有助于提升公共卫生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4 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电子病历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的实施不仅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数据源,也为分析患者病史以及其它医疗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健康大数据应用是新医疗服务模式的核心,无论是患者健康数据、电子病历,还是可穿戴设备所上传的健康数据都将集中于此,为患者就诊、医生问诊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科研、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制造方面的运用,有助于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利用大数据资源吸引智能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等企业,发展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引进软件开发和运营的高科技公司去参与大数据建设应用,带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壮大;帮助医疗行业类科研人员探索并发现医疗大数据中的潜在机会,服务患者、医疗专业人员及医疗机构。

4.5 医疗行业监管与信息标准

由于“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前进阶段,一方面,行业监管体制仍有缺陷。另一方面,各大集团涌入医疗行业,但在医疗软件开发过程中各有各的标准,导致信息标准不统一。因此,探索健全涵盖卫生资源规划、医疗行为监管、卫生费用监测、疾病监控预警、政府科学决策等在内的全要素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有助于提升全要素行业监管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综合执法监督系统建设,强化对机构依法执业、医疗行为、服务质量、医药费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监测管理,有利于实现医疗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完善基础工作支撑标准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能够确保健康医疗信息系统标准统一、准确可达、有效互通,实现信息安全共享和隐私保护同步发展,也能够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容灾备份工作,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4.6 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院校教育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其能够帮助在职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将互联网等技术融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中,创建新的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医务人员提供基础医学教育的网络和在线学习空间。同时,鼓励开发健康医疗培训教材、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优质师资推动资源共享和在线互动,逐步形成不同体系、不同专科、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教育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提供便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4.7  保障措施

“互联网+健康医疗”新服务任务的全面实施无论是对医疗机构、患者还是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模式是对传统就医模式的极大挑战,在2017年伊始,国家开始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触动某些方面利益,并且在未来医改中各方都将面临传统工作方式的改变。

为保障新模式服务能够顺利进行,本文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卫生部门组织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计划,倡导各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协调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为“互联网+健康医疗”计划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医疗机构的参与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资金是医疗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充足的资金、合理的分配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互联网+健康医疗”计划持续开展;三是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需要站在新的角度看问题,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而需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其不仅能够拓宽融资渠道,也能够促使“互联网+健康医疗”面向全社会。

5、价值和意义

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中,医生、用户、医院、医药和服务的地位更加均衡并相互依赖,有效提高了系统效率。首先,开通了更多的信息流动渠道,医生可突破传统现场服务模式,通过在线诊疗、远程医疗等手段实现医疗资源跨地区、跨时空配置,打破传统资源覆盖范围限制,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其次,能有效改变以往看病只能去医院的低效就医模式,逐步打造新型医疗生态系统。通过实现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结果网上查询等业务,拉近患者与医生的距离,快速获取可信度高的医疗建议,帮助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最终实现高效、个性、精准的医疗服务,真正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

作者: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信息中心 高级工程师  胡光阔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原创  互联网+  健康医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