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科技前沿 >  AI 前沿 | 医用机器人领域:监管、伦理和法规之思考(一)
AI 前沿 | 医用机器人领域:监管、伦理和法规之思考(一)
  • 2017-03-30 10:19
  • 作者:时占祥
  • 来源:全球医生组织

本期《科学:机器人》刊登了一篇由医用机器人专家联名撰写的评论。文章探讨了医用机器人前沿领域,包括监管、伦理和法规,以及如何有序促进该领域发展。首次建议将医用机器人划分为六个层级,以区分其智能化和应用功能。

关注医学科技前沿进展的同行们并不陌生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智能优化急诊管理,到智能假肢和辅助康复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医用机器人作为泛化智能辅助工具的代表,已经成为现代医疗器械最耀眼的分支领域。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道路上行驶的汽车需要定义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规则。而在医用机器人领域却没有如此分层级和应用范围。为此,专家们建议应该把医用机器人智能自治化分层级,以便更清晰制订相应监管评审标准、法规和伦理准则。

医用机器人专家们坦言:先进技术研发进程并不受限于监管、伦理和法规等条条框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预测和把控风险时,监管法规才形成制约,甚至阻碍先进技术应用。这也不难理解,任何创新医疗器械,无论如何先进或实用,必须通过监管机构严格审评和市场准入。我国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亦如此。

医用机器人六个层级划分

让我们理解一下专家们是如何划分医用机器人的层级和案例:

0 级: 无自动功能。该层级包括远程遥控机器人或制动假肢等。它们必须通过使用者掌控和反馈(我们的“小白”远程医疗机器人属于此类)。具备一定运动尺度的手术机器人也属于该层级,因为机器人所有运动和表现均是手术医生期望动作的反馈。

1 级: 机器人辅助功能。在人操作和控制机器人系统过程中,机器人提供部分机械性引导或辅助功能,例如具有虚拟固定器或主动限制装置的手术机器人和具有控制平衡功能的下肢假肢等。

2 级: 自主性工作。该类机器人在人制动下能自动完成特定工作。与1 级机器人的差别在于2 级机器人不需要人为持续性操控,可非连续性或分解式把控,例如外科缝合机器人,医生可预先设定机器人在哪里缝合,然后机器人自主完成缝合规程,医生只需要监视或根据需求适当干预或调整。

3 级: 有条件性自治。机器人系统能够自我决策工作程序,但仍然需要人确定如何选择或自行选择过程中如何完善最佳选择。该类手术机器人能够自我完成工作而不需要医生监视和观察。例如自治性智能假肢能够感受到穿戴者的动作并做出相应的、正确方向运动和动作幅度。

4 级: 高度自治功能。该类机器人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能自我决策并完成工作。 如模拟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以执行外科住院医生的职责;在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指导下,完成实习医生所做的手术和相应工作。

5 级: 完全自治功能 (不需要人参与和指导)。该类智能手术机器人或可以称之为“智能机器人外科医生”。它可以在完全自治条件下实施手术操作流程,不需要医生的监视和指导。这种智能机器人具备完成外科手术的独立自治功能。

换句话讲,该类智能机器人达到了普外科医生的基本手术技能和水平。遗憾的是目前这类超级自治的智能手术机器人仍属于科学幻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医用机器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