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护士多点执业”?咱们别起哄行不
“护士多点执业”?咱们别起哄行不
  • 2017-03-24 11:57
  • 作者:王秀华
  • 来源:华夏医界

最近有关网媒报道,因上海护士上门执业的新闻,使“护士多点执业”这个话题又引起了热议。

笔者认为,按照正常理解,所谓上门服务,是在为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基础之上的延伸性服务,无论医生提供的诊疗服务还是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均属此种性质。因此这个问题不仅本身是个伪问题,也与正常意义上的多点执业没半毛钱关系。

至于护士的多点执业,笔者两年前曾经写过一篇言论,认为虽然放开护士执业限制的方向固然没什么错,但对在医疗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来说,起码在最近的几年内,护士的多点执业无任何可操作性可言。直到现在,笔者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为什么说没有可操作性可言?原因很多,捡主要的说有如下两点。

一是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中护理人员短缺现象非常严重。从有关资料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例是按照26年前制定的1比0.4标准配备。即便如此,在我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医院仅有10%。而目前在欧美国家,病床与护士的比例能够达到1比2,甚至1比3。此种情况导致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

二是从护理职业的特点看,首先与医生职业相比,决定护理职业服务质量的技术性因素相对要弱一些,而执业心态、责任感等方面因素则更重一些。其次是护士岗位是医院所有人员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岗位,护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院方代表”的角色,是医患矛盾压力的主要承受者,因此就需时时高度集中精力,万不能心猿意马,一心二用。由上面因素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护理人员整天精神高度紧张,且忙得脚不沾地的情况下,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去开辟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职业地点?如果这个闸门一开,是否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还会给医院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造成巨大冲击?

造成我国公立医院中护理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护理人才的进出口均被卡得过紧,导致护理队伍成为无法流动的一潭死水。

从进口来看,人事部门的编制化管理当推罪魁祸首,由此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局面。许多医院特别是二级医院寻求通过招聘制度破解困局,但有些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竟然也插上一杠子,将主导权紧紧操在自己手上,导致早就提倡已久的事业单位双向选择制度成为镜花水月。在这种情况下,一边是医院亟需的护理人员无法得到,另一边是大量相关院校的毕业生求职无门,望眼欲穿。

从出口来说,一是出于诸多考虑,许多医院对包括护理人员在内的人才外流制定出许多约束性规定,导致人员流动出口不畅;二是个人因素,即个人担心在编制化管理制度下形成的诸多显性和隐性利益,将有可能因离开原单位而受到损失,因而犹豫不决,顾虑重重。

如何规避开放护士执业限制所带来的负效应,并为落实这一制度奠定必要的基础?

首先,政府要尽快并不留尾巴地废除对医院护理人员的编制化管理制度,真正实行用人单位和护理人员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使公立医院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其次,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实现护理行业的自由执业制度,即在护理人员取得相应从业资质后,即可根据双向选择的要求自由选择其供职的医疗机构,让护理人员执业受医疗机构限制的弊端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

总之,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来就存在的护理人才短缺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深化医改,在进一步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而不是在公立医院护理人才缺口本来就难以堵塞,护士忙得脚打后脑勺的情况下,异想天开地鼓励她们去多点执业。至于上面提到的健全护理人才的自主择业制度,是与护士多点执业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会事。

还需要注意的是,医改中敢于突破禁区无疑值得提倡,但在护士多点执业这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上,还需要把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审慎谋划后作出相对周密可行的制度安排,否则就难免整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护士  多点执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