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卫财经 >  中医毁于中药这锅,中药人该不该背?
中医毁于中药这锅,中药人该不该背?
  • 2017-01-19 10:30
  • 作者:思百乐药材养护
  • 来源:蒲公英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一说法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求证。王国强回答:“这句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这话一方面说明中药对于中医的重要性,一方面也体现当前中药行业的乱象,中药整体质量堪忧。相信所有中药人听到这话多半是五味杂陈。

如果说中医毁于中药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为什么同根同源的日本汉方医药这些年来得到稳步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可,要知道日本汉方医药的原材料绝大部分同样来自于今天我们看来“中药重灾区”的中国,到底又是什么在毁了中国的中药?

自古以来我们讲“士农工商”,之所以把“商”放在最后一位,一个有可能的因素是“商”有逐利的天性,这是被千百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统”价值观所看不起的。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工商业的启萌与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这一天性犹如脱缰野马般一路狂奔。

不可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特定历史阶段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长期在缺少规则制度下的野蛮生长,天性所释放出来的强大惯性行为,不仅会混沌了道德观与价值观,也可能会成为后续规则的破坏者。我们在津津乐道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别人几百年时间走过的路时,不要忘了,这个社会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为本而非经济。

今天中药材行业乱象丛生,造假手段五花八门,比如用模具制假,染色、漂白、硫熏,加料增重、药渣再用,变质粉饰等,以及农残、重金属、黄曲霉超标,随意变更采收期,不按规范炮制等等,我们姑且称之为以次充好。诚然,一些以次充好,古来有之,但是其大规模爆发应该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这与野马奔腾时段高度吻合。

近年来,国家提升了中药行业规范,加大了中药行业的监管。然而监管只是治标,如果把“中药打假”比成当前反腐,引用一句名言就是,治标只是为治本赢得时间。

2015版药典提高了中药材二氧化硫、重金属、农残、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含量检测标准,这是治标,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以二氧化硫为例,历史上库存遗留的二氧化硫超标中药材有多少?这些中药材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硫超标中药材与低硫中药材掺和以达到二氧化硫平衡达标的问题就可能存在。还有禁硫以后中药材的储存养护将变得更为困难,如何引导、鼓励开发出一系列新的养护方法、养护产品,又能最大限度为企业和药商节约成本减少损失就显得重要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禁硫将很难从源头上落地。

2015版药典引入中药材主要成分含量作为判定指标,这也是治标。不同产地中药材,中药材的不同部位以及中药材的采收期不同等等因素都可能对中药材的主要成分含量造成影响,如何避免某些成份含量高的药材掺和低标药材甚至药渣来蒙混达标的现象。在中药材一些其它应用领域的研究表明,中药材的一些主要成分(称之为活性成份)是起直接作用的因素,但是如果单独提取活性成份,其在一些方面的作用效果不如全成分提取物,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些低含量成份(称之为惰性成分),虽然不直接发生作用,但起到了协同增效作用。国家应加大中药材的基础研究支持,更多的了解中药材成分含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使得成分含量指标的判定更为理想,检测手段更为丰富,检测费用更为低廉。

其它诸如中药材性状描述与现状差异问题,中药材炮制规范统一问题,道地中药材认定和保护问题,中药材优质优价问题等。甚至包括浩浩荡荡的数百检查员,不知有多少来自生产一线或者曾经长时间呆过生产一线,非常了解企业的现状,清楚企业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这些都不是单个或几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规划,有效布局,合理安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中药之殇是系统性之殇似乎不为过。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中药行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与其它制药行业还是有差距的,制药行来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与一些先进制造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是有差距的。中药行业的整体质量提升工程跨度大,涉及面广,从种植、采收、炮制、储存、养护、生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顾及。引用工信部副部长徐乐江的一句话,专家学者不要在房间里讨论问题,要多去现场看看。

中药人与其背锅前行,不如揭开锅盖。监管部门更应从远处着眼,直面现实,因势利导,逐步规范,只有通过既切实可行,又长期严苛的规范要求,才能逐步内化为中药人的行为规范。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中医  中药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