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独家评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基层“中医馆热”?
【独家评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基层“中医馆热”?
  • 2017-01-11 10:26
  • 作者:佚名
  • 来源:筑医台资讯

基层中医馆一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领域,由于国内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中医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适时发布了建设指南。

随着基层中医馆建设的不断升温,公立中医院又受到哪些影响?基层中医馆应该如何借势发展?筑医台特邀权威专家——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楼晓敏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 楼晓敏

阅读了“建设指南”,能感受到国家领导层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不仅有利于继承祖辈丰富深奥的文化学识,把中华医学国粹发扬光大,还有利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指南涵盖了对开设中医诊断、治疗及中医特色辅助科室乃至面积、外观、硬件配备、人员比例及中医业务比例等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中医馆热”这一现象说明了老百姓对中医服务的强烈需求,以及供需的不平衡。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在此时给予高度关注并适时地发布建设指南,以增强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中医实力为抓手,给趋利的“中医馆热”逐步降温,实现中医医疗资源的均衡,满足广大百姓的医疗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妙招。

作为一名三甲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员工,我认为实施“双下沉”和“分级诊疗”为基层医疗从业力量的不足注入了强心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帮扶,医疗资源分配更趋均衡,老百姓有更多机会享用三甲医疗机构的服务,但三级医院的用工开始捉襟见肘。同时,“中医馆热”又从公立医院“挖”走了一部分中医类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可谓“雪上加霜”。

然而,挑战即是机遇,“建设指南”的实施增强了基层中医实力,对公立医院的用工也可起到缓解和补充作用。

发挥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真正实践为人民服务,吸引中医药专业的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基层工作,建议配套更具体的资金保障、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以免造成国家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建议基层引进的人员到对口的三级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

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之上,建议在中医人才条件上适当放宽,不以学历或职称论水平,可吸引当地或附近地区的“郎中”加入到队伍里,放松“师带徒”的门槛,挖掘和发扬地区的国医学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基层  中医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