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2016数字医疗健康最佳实践之居民健康卡项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6数字医疗健康最佳实践之居民健康卡项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2016-12-30 13:51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解决问题的手段推陈出新。医疗机构借助于数字化的强大能量,可以更加有效的改造、改善现有医疗健康的种种不足,当然,这种实践过程充满了坎坷与艰辛,考验着医疗机构的决心与意志。

健康实践在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把握、运用新事物能力的同时,也让医疗机构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经济共享的时代下,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ZMH)携手中国数字医疗网(HC3i)举办“2016数字医疗健康最佳实践”评选,旨在共同分享和探讨当今发展趋势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经验。

经过数月的资料收集、审核与专家评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居民健康卡项目”荣获“2016数字医疗健康最佳实践”,下面为大家呈现实践项目具体内容。

申报机构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49张,现有职工425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和教授级专家515人,有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含名誉主委、前任主委、候任主委)8人,副主任委员9人。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2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拥有包括PET-CT、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640排CT、双源多层CT、3.0T高档核磁共振等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设备。

2014年初,医院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了医院的功能定位,以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发展高新技术,推动学科发展;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使门诊流程更为规范,改善病人就医体验;积极践行公立大医院的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帮扶基层医院的新模式。

项目概况

一、背景

2010年10月,卫生部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 工程”,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 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

居民健康卡是“3521工程”总体框架设计中重点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跨机构、跨地域信息互通共享以及开展医疗协同服务所必须依托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居民健康卡从功能上将逐步统一现有的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等,方便居民预约挂号,方便查询疫苗接种记录、既往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等,并可以进行费用结算。同时,有利于转变原有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减少重复检查,减少患者就医排队次数,缩短候诊时间,改善就医感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改善医患关系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卫生部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倡导推进居民健康卡项目建设试点工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辽宁省卫计委高度重视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和应用工作,于2013年提出了以大型医疗机构为重点,探索发卡实现政府主导,社会筹资方式,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辐射作用,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在医疗机构的发行应用,逐步替代各医疗机构对外发放的就诊卡,实现居民在全省范围内就医“一卡通”。

二、范围

通过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利用银行的银医平台,在辽宁省范围内实现多种模式发放居民健康卡,同步实现居民健康卡的实际应用。

三、创新应用

辽宁省居民健康卡建设,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取消医院原门诊就诊卡,实现健康卡在医疗行业范围内通用;实现新农合异地实时结算;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加载金融功能,利用健康卡的支付功能在全省建立起预约诊疗平台,并通过丰富的个人金融扩展服务,多方面满足居民需求。

效益与效率分析

居民健康卡项目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施,不仅满足了广大患者解决在传统就诊过程中存在的“三长一短”问题的需求,提升了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就诊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医院门诊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大患者对居民健康卡的发现和应用积极响应,居民健康卡用户在中国医大一院的就诊数量持续高位运行,居民健康卡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居民健康卡在中国医大一院的发卡数量。

更多信息,请点击查看专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实践评选  结果公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