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行业动态 >  年收75亿:“全球最大医院”的成绩与争议
年收75亿:“全球最大医院”的成绩与争议
  • 2016-11-10 10:58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规模巨大

“因为发展了,好与不好都会有争议。”

面对记者的采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医务处处长苟建军这样说道。

最近,拥有7000 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 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诸多非议。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 年实现营收75.21 亿元,而外界有评论说,在这一喜人数字的背后是患者付出的高昂医药费,有河南本地媒体更戏言,郑大一附院75 亿的营收让河南人“肝儿疼”。

在6 年时间里,郑大一附院的营收额如何从6 亿元增长到如今的75 亿元?其背后又折射出了河南省医疗资源怎样的现状?

床位7000张,全国第一;日门诊量最高达21600人次,为河南同类医院的4倍。

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从2008年的6.8亿元营收,迅速增至2013年的60亿元,2014年又飙升至75亿元。总营收位居河南省医疗行业第一,仅仅用了6年时间,与排名第二的河南省人民医院45.8亿元营收相比,超出其30亿元。

数据证明,6年时间,郑大一附院一直在飞速发展。

2014年,该院门诊量为426万人次,住院人数31万人次。手术人数突破19.6万台次,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肝脏移植手术100多例,肾脏移植突破230例,以上两项在全国排名前五。

“这仅仅是郑大一附院业务量大的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院门诊量最高时,一天达21600多人次,年平均每天在16000多人次。而河南中医院、郑州市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每天门诊量仅为5000人次左右。

“郑大一附院可以说是医院里的‘巨无霸’。”上述人士表示,2008年之前,郑大一附院床位不足2000张,而现在编制床位7000张,比原来的全国第一名——四川华西医院多了3000张,“称得上是全国第一”。

“归根结底,郑大一附院今天的发展是河南省情决定的。”苟建军处长向记者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群众的就医需求给医疗资源带来的压力一直较大,但河南的医疗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院仍然不多。

“现在全省重症患者基本上都到郑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就医。”郑州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维博告诉记者,条件改善了,就直接截流了大部分往“北、上、广”等地求医的患者。

“新农合的红利释放,也使老百姓有了‘不差钱’的感觉。原来不敢看的病,现在敢看了。”河南省平舆县中心医院急诊科医师杨同德告诉记者,不光是省级的大医院,县级医院病号也非常多。

解放军郑州153 医院博士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效东在接受采访时则透露,河南作为亿万人口大省,在2009年新医改的推动下,2014年全省已有8000多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保率达98.77%。

“河南具有较强实力的医院太少,也是造成我们患者集中的原因之一。”苟建军分析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医院较多,而郑大一附院是河南目前唯一一家集教、研、临床诊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

新院长立下做大做强目标——是“激进扩张”,还是“变道超车”

郑大一附院为什么能吸引来那么多的患者?

追根溯源,始于2008年时任该院副院长阚全程的“转正”。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阚全程任院长后雄心勃勃,提出了要将医院做大做强的目标。这一做法,在当时被有些人认为有些“激进”。

彼时,虽然郑大一附院在河南临床地位独具权威,集教学、临床于一体,在省内拥有患者向往的知名专家和教授,但却因河南省人民医院年收入超过其6000万、门诊量超过其1000多人次而位居省内第二。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郑大一附院上下也是“蛮拼”的。

“我们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718人。虽然规定每周五天半工作制,但各个科室基本上很少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天加班到晚上11 点都是家常便饭。”苟建军坦言。

“2012 年是郑大一附院的重大转折点。”苟建军介绍,当年6 月,该院建成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综合性病房楼,总面积达12 余万平方米,仅彩超设备就有100 多台,各种手术室近100 间。49个病区,66间手术室以及CT、MRI、B超等检查科室,是目前国内最大、非常先进的智能化综合性病房大楼。

“郑大一附院的医疗设备绝对是世界顶级、国内一流,没有几家能与他们‘叫板’。”张维博告诉记者。

郑大一附院斥资近2亿元打造的CT(世界先进影像诊断技术)、MRI(世界先进术中核磁共振)、DSA等复合手术室,堪称中国医疗行业内的“大手笔”,专家认为这一体系可为患者提供微创、甚至无创的手术治疗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误诊率。

2014年,郑大一附院又投入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于肝胆、泌尿、乳腺外科等众多手术科室。业内称此举为“全国少有,河南唯一”。

2013年,郑大一附院以年收入超过河南省人民医院10亿元而名列第一,2014年又超过其近30亿元。

郑大一附院还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人才团队”。

据媒体报道,2014年11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正式入职郑大一附院,这是河南医界引进的首位全职院士。目前该院正高级职称、博士团队10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23人,占河南全省1500名博士学位医生的一半。

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统计评价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前30家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业务评比中,郑大一附院患者死亡率为0.14%,远低于基准值的0.37%。

“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是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拥有河南最牛的一批专家团队和顶级医疗设备,不去攻克研究疑难杂症,却大病小病都治,连简单的头疼发烧都治。”郑大一附院的高速发展也引来了坊间的一些争议,某网站更是称其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

比如,有人质疑郑大一附院身为河南唯一一家集教、研、临床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3年时间仅有一项重大科研突破。

2012年10月,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教授韩新巍带领团队研发的血管可回收支架(韩新巍式血管可回收内支架)被获批进入河南医院临床应用,成为国内首创,填补国际空白。“就科研来说,与国内大医院相比,确实还有一定差距。” 苟建军处长也坦言。

“做大以后,想做强就难了。”张维博秘书长表示,规模超级的医院,考验的是管理者综合驾驭能力。采访中,记者发现,业内对阚全程这位“统帅”的评价判若云泥,有人认为他是“杏林CEO”,经营做到了极致;有人则认为其偏离了医院定位,必须直面“诘难”。

前述不愿据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该院以前每个科室一般为10至20位医生的编制,现在多将科室分成数个小科室(如消化科室分为消化一、消化二、消化三等),“每个科室通过多收治病人、增加病床而多获得的收益,将以奖金的形式按比例返还给科室的医生,这等于变相鼓励科室多收病人。”

“救死扶伤,是医生职责,医院没有拒绝病人看病的权利。”面对争议,苟建军如是表示,“例如阑尾炎手术是小手术,算不上重症、大病,在县医院都可以做,但如果是急诊,说不定就会发生一些其他情况,没人敢拒绝。”

“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较低,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解放军郑州153 医院博士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效东建言,要解决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政策引导十分重要。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患者,“分级诊疗”的概念都需要强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曾建言,想更好地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必须对现有医保的报销政策做出调整,分别制定符合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同等级医院能力的疾病诊治范围目录库,并以此作为就诊指引,逐级降低直至取消越级诊治的报销比例。例如,头疼、发烧、阑尾炎在县级医院报销比例为100%,市级为50%,到省级为10%,甚至0。

河南省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省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优质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三级医院高速膨胀,形成了对卫生资源、患者和医疗费用的三大虹吸效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萎缩,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形成了‘资金向下走、病人向上流’的局面,加剧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困境”。

上述负责人透露,为解决卫生资源“过度集中”问题,该省已采取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等一系列措施。自2009 年以来,该省用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机构的建设资金已达250 余亿元,用以缓解群众的“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2015 年河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全科医生临床培育基地和标准化县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发挥大医院技术优势,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让更多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而据当地媒体报道,2015 年1 月28 日下午,身为河南省人大代表的阚全程在河南省“两会”期间代表团讨论发言时,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当场向阚全程表示,“拉乡镇的兄弟医院一把,提高其医疗水平,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治大病。”

真正让老乡们“肝儿疼”的不是“巨无霸”医院,而是县域医院

“巨无霸”医院不是乡镇医院,而是补充了县域医院的功能

一个理想的医疗模式是,村—乡镇—县这三级基层医疗机构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而大医院则专攻那些疑难杂症。现实情况则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大病小病人们都往这里跑。所以,有论者把郑大一附院称之为全世界最大乡镇卫生院,意思是该医院扩张这么大,做了不少乡镇一级卫生院做的事情——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看得多。实际并非如此,郑大一附院不是在和乡镇卫生院“抢生意”,它的竞争者是县一级的医院。换句话说,收了很多本应在下级医院得到救治的中、重症患者。

郑大一附院的迅猛扩张从2008年开始,这个时候它列入了新农合定点医院。农村人来省城大医院看病有医保了。通过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可以一看究竟,如下图:

可以看出在2008年、2009年两年,河南省市一级的医院越来越忙,而县域的医院则基本没有变化。如今的数据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大城市里的大医院是三级医院,而县域医院则为一级、二级。根据《2013年河南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分别为:106.6%、90.34%、63.47%。

倘若没有“巨无霸”医院们,很多老乡们也不会去县域医院,还得往省外跑或者不治了

倘若省城的“巨无霸”医院不扩充,会是什么情形呢?众多来自基层的中、重病患者会去本地的县医院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里要提一个典型的例子——安徽省的新农合参保病人外流现象。《安徽日报》今年2月刊登的一则报道指出,根据对安徽全省新农合住院病人分布及基金支付流向情况连续4年的数据监测,安徽新农合病人向“上”级医院和省外医院外流趋势增加明显,新农合病人在县外住院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郑大一附院则恰好相反。该院院长阚全程接受采访时认为,该院患者出现井喷式拥挤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新农合,一部分是政策释放性的就医人群,另一部分是跨省返回人群。因为新农合无法跨省结算,这使得以往20多万奔赴北京、西安等地就医的患者留在了本省,这两个群体使得医院拥挤不堪。

其实,现有的政策是鼓励老乡们在基层医院看病的,越是向下报销比例越高,反之亦然,最低可能只有25%。可为什么大家依然愿意往省里的大医院跑?显然是对县域医院非常不信任。县域医院也确实技术、服务都薄弱,管理混乱。论文《河南县级医院战略管理研究》(王玲)针对河南一家县医院做了调查问卷。分析该结果会发现医院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们对医院都缺乏信心,无论是医疗技术、护理服务、医疗设备还是管理机制,将近一半的人都选了“一般”的评价,选“很好”的人是少数派。县域医院甚至还可能出现骗子。例如,河南叶县一家医院里,骗子承包医院妇科门诊后,聘冒牌医生给病人看病。为创收,假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夸大病情,骗患者住院,并按宫颈环形电切术等5项新农合可报销治疗项目,先后给1485个病人做虚假手术,非法获利48.4万元。想想真是胆战心惊。



县医院管理堪忧,图为安徽灵璧县医院,前段时间甚至发生了医生伙同外人偷农村病人遗体骗保

而“巨无霸”医院看到了扩容的“商机”,就谈不上什么精细化服务了

超级“巨无霸”医院本身有很好的政策支持,受到省市一级政府部门各种资源倾斜、照顾。只不过,想要更大更强,还得继续下本钱。钱从哪儿来呢?从医疗收入来。于是,像郑大一附院这样的医疗机构开始疯狂扩张,寻求收入。

如此扩容,也别想有完备的医疗服务了。这点不用外部批评,医院院长阚全程本人都十分清楚。他在一个论坛上说到,“以我院为例,目前编制内的床位加到1万张,不包括志愿者等社会化服务人员在内的职工只有7000多名。如果按照国家规定则是每个床位1.6个员工~1.7个员工,规模会更大。医院的后勤保障、医疗质量及医患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拿美国的一些大医院来和郑大一附院比较的论调可休矣。站都没学会的婴儿怎么能和一个运动健将比跑步。而“巨无霸”医院尽管拥挤,起码有技术,有人才,能够服务更多老乡们在本省治病。



中国的“巨无霸”医院和国外先进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肯定是没法比的,图为美国梅奥诊所

让老乡们看好病,得靠县域医院的崛起

政策已经在限制“巨无霸”医院了,可解决问题不能本末倒置了

业内对“巨无霸”医院诟病已久。一种论调是“巨无霸”医院有虹吸效应,把人才、病人、钱全都给吸走了,其它的中小医院也别想发展。似乎把问题都归结到了“巨无霸”医院身上,认为只要限制这些医院的发展,自然人才、病人、钱也都回流了。2014年,国家卫计委甚至紧急下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而在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上,也一直都是越往上报销比例越低。

可“巨无霸”的扩张很难限制得住的,抛开它本身的发展冲动不说,老乡们对其需求是巨大的。难怪郑大一附院的院长有底气说出,“下面的医院看不了病,患者还得往上跑。”对于未来并不担忧。因此,解决问题不能本末倒置了,使用行政手段是无法管得住病人的。获得更好、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想法无可厚非。

当然,解决基层人民看大病的问题,靠扶持大医院也解决不了。大医院再好,始终接待能力有限,并且费用等负担很重。看起来,好像成了道无解的题目了。到底如何是好呢?

大医院的治疗费用贵,病人负担重,大医院扩张根本上也解决不了看病难(图片来自《河南卫生与计生统计年鉴》2013)

要解决问题,不用看外国,中国本土就有绝佳案例

一般来说,要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向外看,期望找到借鉴的例子。不过,这次不用,在中国的广东茂名有个叫高州的县级市,它的县域医院在中国的卫生系统中极其出名,奉为楷模。举个最近的例子,广东58个县及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结果中,高州市和高州市人民医院分居榜首。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高州市县域内住院率为96.3%。真正做到了医改中长提的那句“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高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卫生系统的专家们考察了一次又一次,然后发现,这个医院不哭穷,完全是踏踏实实的市场做派。由于高州本身经济不发达,所以高州市医院没有靠财政拨款来发展自我,而是尊重市场,以医疗服务赢得更多的病人(医保费用),为当地乃至外地的参保者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业务。总结起来,技术好、费用低、服务佳。一些在三甲医院看不起病的病人,最后都让高州市医院所吸引、治愈了。

秘诀在打破行政化的医疗供给体制,才能让更多老乡们好好看病



高州市医院的成功秘诀是去行政化

高州市医院院长是选出来的,不是行政任命。这个细节揭示出该医院在改革中行政化去得彻底。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论文《高州模式“高”在何处——去行政化与高州模式的可复制性》里引用了时任院长钟焕清的一句话——“我们医院不需要一分财政补贴。财政若有钱,应该主要投入医保,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医术、质量和服务挣到这份钱。”

的确,医保的覆盖意味着医院可以靠自身的服务去竞争,获得病人和收入,从而发展医院。并且医保基金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对医院能有长期的约束力。纯靠着行政拨款来发展公益医院行不通,这样不仅可能养懒人,也容易是个无底洞。

可问题是,大部分的县域医院还是行政化、体制内的,没有那么多的进取心,这才是常态。无论医生也好,还是管理人员也好,都过一天日子敲一天钟。相反,那些充分地享受到行政化优势、得天独厚的大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既能够吸引人才,又能够获得扶持,招揽病人。

解决问题的方向很明确了——彻底打破医疗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让医疗机构以自己的服务去竞争病人,获得医保基金。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汇报材料这么说:“市场竞争可以更好地促进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我们的医院通过市场竞争,达到了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大病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市场竞争与公益性并不矛盾。国家的钱不应该直接投给公立医院,而是应投入医保和合作医疗,保重病、大病,让病人自己选择去哪家医院看病。这样,医院的积极性会大大调动起来……”

结语

只要县域医院发展不起来,即使本省的“巨无霸”医院被限制了,人们依然可以往外省跑,为了看病,颠簸不已。要解决问题,唯有彻底去行政化这一条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shichenlu TEL:(010)68476606】

标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立医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