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分级诊疗当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分级诊疗当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 2016-10-27 10:27
  • 作者:连海平
  • 来源:京华时报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昨天发布,《规划》提出,2020年,全市成立不少于50个医联体,实现辖区居民医联体服务全覆盖;医联体内三级大医院预留30%号源用于社区预约转诊;基层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

通览《规划》,对医联体、分级诊疗着墨颇多,说明这一在各地纷纷试水的创新举措也将成为北京医改的路径之一。我国的医疗服务走到今天,已出现严重失衡——大城市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农村则严重缺乏;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大医院医生过度疲劳,而患者仍“一号难求”……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旱”“涝”都有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更不满意。分级诊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愿景:大量头疼脑热、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被留在基层医院治疗;一些慢性病或康复治疗通过转诊,让基层医院接手,为大医院减负亦让基层医疗有活干,一举两得。

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落在医疗服务上,就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视角审视分级诊疗制度,大体有三个维度:一是医技。基层医生数量是否足够、技术是否过硬、设施是否充足、能否提供合适的服务,一句话,就是能否把病治明白。二是药物。基层医院的药物品种是否和大医院一样多,可以满足治疗所需。三是医保。在医保报销项目、额度、便捷上,基层医院与大医院是否无差异。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用户体验”好不好,体验好的话,基层医院不怕留不住患者。

就各地的分级诊疗实践来看,真正达到制度设计初衷,让患者满意的案例还不多。问题集中于:分级诊疗主要出于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且医院之间存在利益竞争,因此双方积极性都不高;多数基层医院先天不足,人才、设备、药物等难以满足分级诊疗之需;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不愿到基层医院的就医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北京市从2012年起开始推行区域医疗联合体机制,资料显示,2013B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不少于6亿人次,通过医联体转诊的仅占门急诊总量的1/3000左右。可见,分级诊疗仍未被广泛接受。这不完全是患者“不给面子”,就拿药物供应来说,基层医院用药品种受限,一些患者不得不返回大医院开药,如此折腾难免挫伤患者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

提升大医院、基层医院、患者参与分级诊疗的积极性,避免医改“剃头挑子一头热”,可以先从医联体入手,理顺医联体内部利益分配,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导向,建立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分担、事业共同发展、技术共同提高、居民共同参与的紧密型医联体,而不是全靠行政命令;之后再搞强基固本,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财政投入,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保障水平,用实力赢得患者信任,这才是可行之道。从患者角度讲,首先要缩小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其次是理顺医保机制。

北京的《规划》对基层医院人才建设有专门指引,除了创造条件原地培养人才、吸引优秀医护人才下沉等常规手段外,在“互联网士”不断深化的未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诊疗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归就是,多想办法,多条腿走路,一步步把分级诊疗推开去、立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分级诊疗  用户体验  中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