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24 18:15
- 作者:佚名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近年来,健康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技术更是为传统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大,互联网医疗的未来愈加值得期待。
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前景如何?医生、患者对互联网医疗的期待是什么?互联网医疗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抓住医生患者的切实需求?近日,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医信)CEO陈中阳从专家视角畅谈了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能否先简短介绍下您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主要研究和贡献?
陈中阳:研究和贡献还远谈不上, 我只能算是医疗行业的一个新兵,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探讨和学习。我所在的北大医信是北大方正集团旗下专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公司, 北大医信并非一家典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反而它是中国第一家从事医院信息化的公司, 也是目前医疗信息化领域内为数不多的“国家队”之一, 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大医信很“传统”。
但我认为: 1. 互联网也好, 移动互联网也好, 说它们是一种工具也好、一种思维也罢, 它们并非专属互联网公司, 谁都可以有,也谁都可以用; 2. 如果说未来谁最有可能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内做出较大贡献, 我反而认为会是那些深耕过医疗和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传统”公司, 这些传统公司擅于去学习和利用好互联网的工具,打造出真正能服务好患者和医生的产品和模式。
根据以上判断, 北大医信基于自己二十余年对于医疗和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理解,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 打造了名为“医信”的一云三端互联网医疗平台。“医信”互联网医疗平台从院内向院外延伸, 通过与院内系统和数据的深度对接, 打通院前、院中、院后的流程和服务, 以此为基础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深度的、有粘性的方便患者、医生、医院管理者的服务和应用。同时“医信”平台是开放的, 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跟各种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和对接, 无论它是互联网医疗企业还是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 它也可以是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可穿戴设备厂商、血糖管理软件等细分和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商等等…….大家一起共建一个健康有序的互联网医疗生态。这样,最后的最大赢家是中国的百姓。
记者:您带领的企业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摸爬滚打20余年,在您看来信息化技术已经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了哪些变革?
陈中阳:回首北大医信在医疗信息化领域走过来的20余年,随着国内医疗服务水平、医院管理水平、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与医疗机构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北大医信是国内第一家开发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产品的公司, 通过信息集成平台高标准、高交互、实时的打通院内的所有系统和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可以说,医院信息平台是医疗大数据、特别是临床大数据的基础, 没有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对院内数据的打通和梳理, 何谈医疗大数据? 何谈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同时,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打通后的系统和数据可以衍生出更多智能化的应用, 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效率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说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也是医院信息化走向精细化和智慧化的基础和核心。
走出医院,在区域医疗和区域卫生领域,北大医信也是首批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企业之一, 我们落地了中国第一个省级电子病历共享平台。 同时, 信息化系统也是我国医改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支撑, 北大医信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可以有效的帮助各地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有效的落地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政策。目前,北大医信正在协助全国几个医改落地最具特色和成效的城市和区域,继续推进国家提倡的医改政策落地, 真正造福当地的老百姓并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记者:从您对行业的观察来看,人们对医疗和健康的需求还有哪些需要满足?
陈中阳:在医疗和健康领域,我们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很多需要去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即便是目前在精准医疗方面不断发力的美国,奥巴马的医改以及人民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同样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我国, 众所周知的老百姓看病过程中存在的“三长一短”问题,有病才去医院根本还谈不上健康管理的问题, 医护工作人员工作非常辛苦但医患矛盾却不断凸显的问题, 众多的医改政策如何能切实有效落地、让老百姓真正说好的问题, 如何让“三医”联动、更好的发挥商业保险公司作用的问题, 等等……. 是的, 这些问题很多,也很有挑战, 但作为处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来说, 我们看到的是机遇、也是责任! 针对上述需要满足的需求和需要解决问题, 北大医信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有应对,在这样一个时代,北大医信人倍感责任与压力,但我们也信心满满、创造价值、赢得荣耀。
记者:未来“互联网+医疗”将对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陈中阳:其实我更愿意叫它“医疗 + 互联网”, 不过没关系, 不管叫它啥, 只要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就行。但我认为,想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就如我在前面已经表达过的观念, 传统医疗和互联网必须融合, 而且传统医疗的份量相对会重些。比如北大医信的”医信”互联网医疗平台, 当该平台与院内系统和数据深度连接后, 作为百姓的你能做的就不单是跟你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医生“聊聊天”, 或是挂个号什么的, 除了这些, 你可以通过“医信”手机APP选择你想去的医院做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分诊签到、候诊时间智能提醒、院内导航、诊间缴费、医保报销、病例及检验检查结果实时查询、院后指导、跟给你在医院当面做过诊断的医生咨询互动,当然你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远程跟其他城市的大专家做咨询和沟通, 等等……您要觉得这些实惠还不够的话, 咱们可以继续……
记者:2016年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多家企业被曝裁员,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面对的主要困境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陈中阳:坦白讲, 我并不觉得奇怪。不管在什么行业,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我认为有一条通用的原则, 你的产品也好、解决方案也好、商业模式也好, 它们是不是真正的满足了使用者的某种需求、带来了某种便利、节约了他们的时间等等, 如果是, 那这种模式就可能成立、公司就有可能活下去;反之,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个根本的问题, 更多的是炒作和套路的话, 就没戏。如何解决面临的困境? 这是他们的CEO和管理层需要回答的问题, 每个企业的基因和情况都不一样。但我坚信,北大医信的模式和方向适合于北大医信, 我们会用心、坚定的走下去。
记者:线上问诊的发展普及带领移动医疗进入新发展阶段,但线上问诊有局限性,难以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真正交流,做不到确诊与诊疗,如何创新模式?
陈中阳:首先,线上问诊在国家政策层面就有局限性, 所以很多企业搞所谓“轻”问诊。其次, 我本人没做过医生, 但我认同我交流过的很多院长和医生的观点: 医生“看”病人,不能离得太远, 还是需要有些“亲密接触”的。所以我认为问诊环节还应该以线下为主, 有些东西适合线上完成,的确可以提高效率、带来便利,但有些东西可能就必须线下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移动医疗的企业也在从原来单纯的“线上”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
记者:如何运用科技助力医疗改革?如何更好的运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
陈中阳:医疗改革的目的是更好的为百姓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如何通过技术和信息化的手段助力医改、切实的给百姓带来实惠,我在前面已经给出了北大医信的回答。
说到医疗大数据, 我强烈建议切勿空谈大数据, 什么是医疗大数据? 数据在哪里? 能用吗? 怎么用? 谁会用?谁来用?
首先,我认为在政策层面需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明确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措施, 有了这些才可能去用这些数据。据我所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相关的政策和细则; 其次,我认为粗略的可以把医疗数据分成临床相关数据、健康行为相关数据、基因组学数据等几大类, 我前面已经提到对于临床数据, 医院的信息平台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是基础, 有了这些平台可以将数据按照相通的标准、结构化的整合在一起, 形成真正高质量的、可以用于分析和利于的临床数据。对于健康行为等个人数据可以通过嫁接在类似于“医信”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的可穿戴设备来完成和收集,基因组学的数据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公司在涉足,但最后这几类数据要按照“个人”结合在一起才更有价值;有了政策规范、有了高质量可分析的数据, 谁来分析呢?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这是一个交叉领域,需要有懂临床的、懂数学的、懂计算机的、懂经济的人才一起完成,北京大学为此在两年前专门在前沿交叉学院下面设立面向医疗大数据领域的硕士和博士来培养相关人才,同时在今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由两位院士牵头并聘请了国内外多领域的顶级专家加盟,北大医信在医疗大数据领域与该研究院深度合作,一同解决医疗大数据“谁会用”的问题;最后“谁来用”医疗大数据呢?这就是一个产业问题了,国外已经走的相对靠前,保险公司和药厂是医疗大数据分析结果的最大使用者,在国内相关产业想象空间巨大,北大医信也早已在做相关的工作。
记者:老年患者不能使用互联网,如何解决这种情况?
陈中阳:老年患者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医疗服务人群,因此,首先在产品使用设计和流程设计上,必须考虑老年患者的使用需求,比如操作步骤要少,界面要简洁、字号要适中等。
其次,老年患者差异化也较大,需要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互联网、自助机、电话、专用终端等多渠道、多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种不同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接受能力较高,可以熟练使用手机app、微信的老年患者,可以通过在APP、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模式上实现本人及第三方委托服务--实现本人或通过亲属代劳享受互联网医疗的便捷服务; 针对仍需要到医院现场人工服务的老年患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医疗和服务资源,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自助机放置到离老年患者方便的地方,比如就近的医院、小区医疗服务站,甚至街道居委会、小区物业,在当地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医疗流程服务;而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也可以提供电话、专用终端等配合家庭医生、私人医生或当地全科医生实现医疗服务。北大医信的相关解决方案中都做了相关的考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