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0-12 17:21
- 作者:石晨露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寒冬”在移动医疗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业内对移动医疗做了很多好的解决方案,无论是IT厂商还是医疗从业者,都贡献自己的智慧,想把移动医疗做得更好,但是却没有支付方为此付费,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这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刘帆
中国商业保险未来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很大可能成为移动医疗可持续的支付方。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移动医疗专委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在2016数字医疗健康生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移动医疗产业论坛上表明移动医疗、“互联网+”一定会帮助医疗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发动机已经开始显现。传统的就医模式是病人到医院来看病,未来在互联网帮助下,很多的新技术、新应用会改变这一模式,病人的临床数据、行为数据、生物样本库、可穿戴数据和公共数据等不同维度的数据,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帮助医生和患者不断地成长,医疗更高效更精准,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改善健康状况。同时他表示目前的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并没有触及真正的医疗本质,互联网医疗今后的正路需要真正地介入到医疗的本质。
商业保险的介入为移动医疗买单?
中国卫生的费用每年都在增长,尽管如此,我国各类医保实际报销比例程度不足,在政府保险不能完全覆盖医疗费用的同时,商业保险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覆盖人口广度非常有限,全国只有1.5%的人群购买了商业保险,说明中国的商业保险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BCG(波士顿咨询)统计的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趋势表明,在2015年商业医疗保险0.24万亿元,其中报销型医疗保险是720亿元,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这部分的金额就基本上达到了720亿元,中国保监会评估报销型医疗保险在2016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上一年的89%。到2020年,报销型医疗保险预计将会达到0.4万亿元,复合增长率35%。
所有商业医疗保险总体赔付率需要达到80%,按照这个比例,2015年的720亿元报销型医疗保险就要赔付出576亿元,到2020年的4000亿元就需要到赔0.32万亿元,2025年大概要赔付出1.6万亿元,这些资金全都会投入医疗机构中去。
刘帆表示:我觉得这组数字非常振奋人心,终于在整个医疗服务的生态圈里,病人、医疗机构、支付方,终于有商业保险这个新生力量脱颖而出,整个市场中商业保险应该会呈现一定的气侯。
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发布全国医疗机构总数达25,860家,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旗鼓相当,分别为12,564家和13,314家,而私立医院的数量一直都在不断地增加,公立医院的数量在缩小。政府医保主要支付给了公立医院,商业医保现在是作为政府医保的补充险,大部分也都投入到公立医院,还有一部分是投入到民营医院。
在医疗的生态圈中,支付方、服务方、患者三方如何高效运是整个医疗服务生态圈的核心问题,“大家都想办法让老百姓更健康少得病,保险可以覆盖更多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运转保险。虽然政府的要求全民医保覆盖率必须达到90%,但是它有没有动力或者有没有能力做到全覆盖呢?虽然这几年政府医保做了很多支付改革,但是总感觉是跟着资金总额盘子在变动,而不是想办法让医疗质量变得更好或者是费用变得更低。”刘帆指出。
那么,医疗保险机构、患者、医院这三个角色中,哪一方更有动力来投资移动医疗?未来是公立医院更有动力使用更多的移动医疗和互联网的手段来改善服务提供给患者,还是民营医院?是政府医保更有动力驱动技术应用,还是商业医保更有这样的动力?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医疗服务模式发生变革
政府提出的很多卫生政策,都是从健康管理到临床干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天平逐步向健康管理倾斜,现在不再说把所有的重心放在医疗上,而是让全民老百姓如何更加的健康。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以治病为主的资源组织模式从小的个体手术匠人,发展到如今集中技术、设备、优秀人员的医疗机构,如果今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要从临床关于向健康管理转移,向以人为主体的分布式医疗服务模式转变。
如果商业保险资金能够驱动,让更多的移动医疗先进技术以更低的成本运用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互联网+”可能确实会对医疗服务模式做一些变革:以人为中心--构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激活、重构、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变健康管理方式--穿戴式设备个人健康管理(Qualitied Self);重构就医方式--跨地区、全流程、分布式的医疗服务模式,如在线问诊(e-Visit)、远程医疗跨时空配置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医疗可及性;重构医患生态--让医生有尊严地实现价值,让患者得到更温暖的服务;重构药品服务体系--在医药分开之后,通过O2O加速医药物流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
移动医疗永远服务于医疗本质
什么是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最终要改善医疗服务的结果,让人们变得更加健康,移动医疗的手段是服务于健康的,手段永远服务于本质。
一个人的整个就医流程过程中会有多家公司参与医疗健康管理,原来只有公立医院参与,现在有各种移动医疗应用参与其中,每个环节其实是分开,不能提供全套的个人完整数据。“原来是以医生和医院为主体为病人看病,患者来到医院,医院就为患者诊断、治疗。但是未来如果想让老百姓更加满意,医院就必须要改变服务模式,走进家庭、走进患者本身。”刘帆指出。
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无边界的医疗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数据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刘帆认为:线上往线下做医疗,数据整合非常难,现在没有一家公司拿到了医院的数据,而只是做挂号和支付,反而线下往线上是好做的,我们医院也在尝试把医院院内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医疗技术补充我们的短板,做好院内数据整合下一步就是进行院内院外的数据整合,将来会借助政府力量覆盖健康到疾病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
今天的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为患者提供的挂号、支付、健康资讯等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原来看病必须去现场挂号,现在通过电话、移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挂号,这些方式毋庸置疑都降低了患者看病的中间成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出现,医院一定要跟上,未来几年医院如果没有APP、没有微信挂号和在线支付一定是不行的,可以预见政府医疗保险在中国几个省或者几个市开放的医保无卡支付一定会取得逐步的突破,并拓展到全国的所有城市。”刘帆说道:“但是要真正让移动医疗介入到医疗本质,就需要做数据的共享,整合院内数据,连接院外数据,实现数据的按需共享。只有数据共享以后,医生看到的病历数据和病人自己及病人家属看到的病历数据,才能真正的统一。病人的家属会提醒病人定期吃药、到时间复诊,所有的应用可以逐步地展开,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从医院到家庭的医疗服务才能实现。”
连续性照护是让患者在离开医院后仍然利用穿戴式设备、移动医疗设备采集数据,做健康监控,而在国外这些解决方案都是由保险公司付费的,医生购买移动医疗的产品,提供给患者,但是费用最终是由保险公司返给医生,在中国可能还没有同样的经济条件,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即使有商业公司作为付费方的商业模式,但也是少数,大部分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更大的付费方--保险机构的介入。
大量的数据证明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费用的开支和医疗效果,尤其是慢病管理。慢病治疗涉及到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自我检测和用药,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和运动就需要慢病病人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然而事实上慢病病人对医务人员诊疗建议的依存性非常差,如何让慢病病人的依存性提高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开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北京市糖尿病治疗的著名医院之一,内分泌代谢科创建于1986年,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医教研工作,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中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刘帆介绍:“我们尝试通过现代化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医患沟通和规范化患者管理,用院内的数据和院外数据构成以患者为中心的360度视图,给糖尿病病人做健康教育,有教育护士让他们扫描我们的二维码,把未来4到8周的生活方案推荐给患者,这个过程中患者每天的饮食、运动都要受到不同方式的监测,如果患者不遵从医嘱,血糖情况、运动情况、饮食情况没有及时登记,系统会向医院发送提醒,这也是利用IT技术解决了教育护士和医护人员的一部分工作。此外,我们也尝试做微信服务号,就像一些运动软件一样,向糖尿病病友推荐方案,包括血糖值是否达标,饮食卡路里摄入的多少,用户每天登记都能得到积分,积累积分还可以换取礼品,激励用户实现自我管理。”
移动医疗不能游离于医疗流程以外,要放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进行考量。任何的技术都是诊疗全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要单一来看,一定要让其来帮助提供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服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