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中日医院如何通过“四级甲等”测评
中日医院如何通过“四级甲等”测评
  • 2016-09-29 11:39
  • 作者:董文颖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在我国医疗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到数据非标准化的制约,医疗机构之间、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愈发严重,各种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数据价值被严重削弱。严峻的形势迫使医疗机构必须主动思考该如何应对数据非标准化这一难题,对此中日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铁山就该医院在信息互联互通与标准化方面的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中日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铁山

“三标+三规”,让信息化实现对标发展

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是体现医疗信息化价值的最基本要求,而标准化则是数据交换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医疗机构对于“标准化”缺乏重视与投入,导致难以利用“标准化”的优势实现机构、系统、人员之间的高效协同,使得数据的流动性差,共享困难。鉴于此,张铁山说道,医院的互联互通标准化首先要具有“三标、三规”,即,标准意识、标准方法、标准应用;规矩、规则、规范。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从根本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水平。

三方面努力助推互联互通标准化落地

张铁山也还分享了中日医院今年8月份在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四级甲等测评中所做的努力,值得借鉴。

数据资源标准化

临床数据中心是数据资源标准化的主要内容,而建设临床数据中心最大的难题就是文档之间的共性数据很少,张铁山介绍说,通过对医院中文档、数据集、数据项的分析,发现文档之间只有少量共通数据,资源的共享难度非常大,对此,张铁山也说道,“未来,要真正从数据源的层面出发,将数据结构打通,让数据之间能够交换,必须能够通,而且要懂,数据才会流通。”

互联互通标准化

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前瞻性,要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新需求。在未来3-5年,医疗服务、业务流程可能会持续细化、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这都要求医疗机构、软件供应商要根据供给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提前1-2年做好准备,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同时也要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适应未来医疗架构的业务水平,避免盲目、不切实际的空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标准化问题,让数据不再是简单的堆叠和基本流程之间的互相交互。

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在数据、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备间的标准化程度更高,但未来会出现协同一个区域内的几百家医疗机构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势必要求更高的软硬件设备性能。而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新技术,对于中国的单体医疗机构来说作用有限。张铁山强调,标准缺失是影响业务协同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标准的互联互通标准,让数据真正实现连接。

五大应用方向让用户真正体会“获得感”

张铁山也介绍了互联互通标准化的五个具体应用方向:

第一,深化应用是目标,系统集成是手段。未来五年CPOE将会部署完成,形成以医嘱驱动的业务流程;医、护、技、教、研等人员的业务信息也将被记录下来;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会沉淀、积累成真正数字化的电子病历。

第二,微系统、专业化、协同互通。现在医嘱系统、客户管理以及财务账户系统三者被集成在一个系统内,未来需要真正、纯粹的CPOE、CRM和ERP,同时要避免盲目的把各个系统都移动化和互联网化。

第三,基础设施完善与信息安全。安全是信息化系统中的重中之重,从国家政策角度来看,信息安全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足以显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医疗数据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互联互通标准化过程中,信息化工作者更要时刻关注医院信息化安全。

第四,系统架构升级,互联互通。软件架构实现了以财务收费为核心转变为以临床业务为核心,同时能有效支撑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岗位管理、护理管理等先进的医疗业务管理模式。

第五,推进临床系统建设。要让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从用户服务转移到真正提升信息化诊疗水平上来。

在医疗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网络化的协同处理、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之间、系统供应商之间各自为战,缺乏信息交换,很难做到互联互通,已经严重阻碍了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需要我们真正做些改变,用“标准化”的数据提升信息化水平,真正做到以临床为中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医疗信息化系统!

(本文根据2016数字医疗健康生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移动医疗产业论坛现场速记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文颖 TEL:(010)68476606】

标签:原创  中日友好医院  “四级甲等”测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