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8-23 11:35
- 作者:董文颖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2016年6月8日,李克强总理亲自审议了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又紧接着发布官方文件,对健康医疗大数据进行规范指导,但是健康医疗大数据落实到执行层面,面临基础标准、协同机制、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安全隐私等等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做到与医疗业务的有机融合更是成为了难题。面对种种困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费晓璐根据医院的实践经验从数据来源、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的分享,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借鉴。
健康医疗大数据需要高质量数据来支撑,虽然在医疗信息系统中保存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个数据拿出来你真的有用吗?这个是我工作当中最大的困惑。”费晓璐如是说。医学信息主要由基本的信息,经济学信息、主观临床信息、客观临床信息组成。其中可以为大数据所用的是主观临床信息和客观临床信息,通过对医学信息的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困惑不无道理。
主观临床数据价值高、涵盖广、利用难
主观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主述、诊断、医嘱等高价值信息,涵盖了病人大多数关键内容,因此普遍认为病历非常重要。但病历的结构化并非易事,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很难进行规范、及时、准确的数据填写工作。即使未来结构化之后,病历的应用价值仍待商榷,临床中很多症状描述并非疾病的主要病因,使用结构化的手段建立知识库后,会发现这种描述对于后期治疗方案影响非常小,效果有限。在数据挖掘方面,糖尿病等关联规则简单、算法成熟,但结论非常容易受到用药影响而产生误报、错报,对医生来讲缺乏指导意义,作用不大。
客观临床数据--信息系统的主要贡献者
客观临床数据主要是来自检测设备的数据,具有高准确性,高可信度的特点。与主观临床数据相比,设备通过影像、样品分析等技术手段产生的数据是对患者病情、体征等关键信息的真实反馈,不会受主观影响,以门诊为例,信息化系统中积累了大量门诊数据,但受到的主观影响非常大,无法有效的利用。相比之下,检验结果、监护仪的数据则相对准确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会大幅度提高现有数据真实可靠性。“比如门诊诊断写肺炎,但是你不能说它一定是肺炎,而影像诊断就可以写肺炎,因为它是有影像证据留在这的。”在未来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客观临床数据将成为医疗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主要贡献者。“这些主要是来自设备所产生的数据量会比我们将来在医院产生的量更大。”费晓璐说道。
虽然客观临床数据在准确性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是院方以及医务人员却普遍缺乏关注度,而且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客观临床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用于生命维持的可穿戴设备有联网功能,如果被恶意修改设备参数,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国内暂时没有对设备进行联网,还不会遇到此类风险,但需要及早部署应对之策。第二,ICU中呼吸机等设备会由多个患者轮流使用,如果没有及时更新对应的患者信息,会导致电子病历系统中出现错误记录。而通过加强闭环流程管理“规范”护士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确保数据质量提升的三板斧
客观临床数据是提升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客观临床数据受到很多制约,难以发挥其优势。对此费晓璐提出了三点工作方向:
一、提升融合程度。客观数据虽然具有准确而且可信度高的优势,但是和国外相比,在融合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以ICU系统所遭遇的匹配问题为例,国外使用IHE PCD-01标准来解决,该标准包含了完整的患者信息,可以实现医嘱与设备的联动,设备与患者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后,可以马上解除关联。心电图、影像等系统均可使用这一标准。
二,提高标准依从度。与国外严格遵守“数据标准”不同,国内设备厂商大都表现出了抵触情绪,标准依从性非常低,大多使用自主标准,一方面增加了设备接入医院系统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最终导致数据的完整性不尽人意。
三、完善设备数据的IT流程质控。数据质量的提升是多方协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把握医院整体情况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具备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只能发现问题,最终仍然需要技术人员来提供解决方案。
大数据的分析对于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信度都有一定要求,而医院现有的数据采集、整理体系已经严重桎梏了大数据应用,其突破点就在于对客观临床数据的有效利用,通过加强医院对客观临床数据的重视程度,完善现有的系统,院方才有可能得到高价值、真实可靠的数据,也只有在得到高质量的数据后,大数据分析才能直正落地,真正为医院的业务服务,为患者带来切实的便利!
(本文根据中国数字医疗网主办,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普生)协办的“现代医院数字化建设新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医疗信息化”的主题沙龙上演讲嘉宾费晓璐分享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