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8-16 10:23
- 作者:佚名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集中的城市,北京医改的动向关涉重大。但比起两批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北京又显得颇为低调。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全国热推分级诊疗的背景下,大医院云集的北京却始终不见动静。
8月15日,北京市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局和人社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重点任务》(下称《重点任务》),部署了包括强基层、调整基层绩效工资总量、支持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等9项内容。
北京市卫计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北京市医疗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就医的患者比较多,来自全国各地疑难重病患者的比例比较高。北京分级诊疗工作一直是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探索解决的重点问题。
高小俊告诉记者,在北京的大医院里,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大概占50%,协和和其他全国著名的医院,常见病就诊的人数超过60%。
高小俊表示,“每个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保障能力或者诊疗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分级诊疗制度的安排,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肯定能得到缓解。”
医疗资源“下基层”
15日的发布会上,高小俊表示,北京目前有847个医疗机构空白村,针对这些空白村的强基建设已于2016年展开,而《重点任务》对此项工作规定的完成时限是2017年。
记者查阅《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发现,2014年北京市公立医院总数为60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74个,村卫生室2802个,门诊部917个,诊所3187家。
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天津、重庆相比,北京基层的医疗机构在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北京在此基础上的“填空”,顺应的是分级诊疗下的医疗机构设置原则。
8月8日,新出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下称《规划原则》)提出要实行“中心控制、周边发展”,严格控制医疗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的公立医院数量。
在公立医院规模必须被控制的大方向下,《规划原则》提出鼓励在中心城区周边居民集中居住区,以及交通不便利、诊疗需求比较突出的地区新增医疗机构。
强基层意味着基础设施、配套设备等硬件和医户人才、技术水平等软件的同时加强。从《重点任务》不难看出,北京尤其重视对吸引大医院医生参加基层医疗工作。
《重点任务》要求大医院将安排医生,尤其是内科医生下基层作为一项院内工作来抓,并要求大医院对下基层的医生给予本院同期同职级医生的同等待遇,政府将有适当补助。
此外,《重点任务》还对社区返聘的高级职称退休医生的待遇做出每个工作日不低于200元的硬性要求。
按照《重点任务》的要求,从2016年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要上浮20%,这项工作也将于2016年完成。
这是否意味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将整体上调20%?高小俊表示,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工资涨20%,而通过市、区及主管业务部门进行三级部门绩效考核,如果考核达到了相应的规范分要求,总体上浮20%。
“具体到每个人,可能不止20%,有的可能不到20%。”他说。
今年年底将建成不少于50个医联体
基层能力完善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前提,但打通双向转诊渠道,是各地推行分级诊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小俊表示,北京推行分级诊疗的载体是医联体。
据了解,北京市着手医联体的建设是在2013年8月,原北京市卫生局在平谷区召开16区县卫生局长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动员部署全市以区县为核心的医联体工作模式,同年11月份下发北京市医疗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并召开北京市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会议。
经过几年的建设,截止到今年的6月底,北京市16个区共建成医联体48个,每个区目前至少有一个医联体,核心医院46家,成员单位552家,48个医联体中有46家核心医院包括部属的医院8家,市属医院7家,部队医院2家,企业厂矿办3家,区域医疗中心17家,以及其他区三级医院9家。
552家医联单位包括39家三级医院,60家二级医院,412家一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联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部社区服务中心的73%。
根据测算,北京市的医联体覆盖到的基层医疗卫生占80%。高小俊表示,按照北京市卫计委的计划,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建成不少于50个医联体,实现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的医联体全覆盖。
高小俊表示,医联体组建要遵循6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居民就近医疗,二是有利于各成员单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三是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四是符合医疗规划布局的要求,五是对居民的服务全覆盖,六是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开放式联合。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人力社保处副处长杨菁表示,为了促进医联体的建设,将增加社区药品报销品种。凡是大医院能报销的药品,在社区也能报销。
目前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2510种,社区1435种。杨菁表示,下一步通过政策的调整, 2510种都要下放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