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会议活动 >  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 2016-08-08 09:55
  • 作者:孙杨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前言:追溯医学发展要从蒙昧医学初始时期开始,一直到解剖学、病理学,再到诊所、医院及分临床各个专业,及至到现代后工业时期和信息技术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医学发展是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及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不管科技如何进步,医学如何发展,而急危重症医学则有其自身特殊性。应该说急危重症医学是所有临床专业的前辈,是先有看急危重症的医生而后有分科越来越细的其他专科医生。即使到目前信息化互联互通,转化医学大数据,精准医学到来之际的今天,急危重症的特殊性并没有因这些改变而改变,只是借用现代化的医学成就使急危重症的识别救治更加快捷、有效、减少误诊误治,使之更为精准,为普通临床专科进一步救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但有一点,无论是医疗改革,还是技术革新,医院急诊危急重病救治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 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李春盛

8月6日,在第九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李春盛呼吁,不管医学发展到何种地步,但危急症始终是站立在医学航船船头之上的医学,地位动摇不得。

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主任李春盛论坛发言。王光跃摄影

急危重症医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面对急性伤、病、急危重症患者展开识别、评估、判断、处置及紧急救治的专门科学。

“急危重症医学并不是急诊医学与危重症医学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跨专业的学科,需要多种技术和多个专业参与才能救助患者。”李春盛表示,很多急危重症患者往往都是多种疾病重叠在一起,医生仅仅通过某一种疾病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必须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才能最大程度挽救生命。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谢苗荣在论坛上发言。王光跃摄影

在此次高峰论坛开幕式之前的8月5日“会前会”上,专家们主要以综合医院急诊的困境与出路为主题进行了探讨,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副主任、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谢苗荣回顾了首都医学大学急诊医学系的成立与发展的历程,并向与会专家分享了该系成立11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同时,谢苗荣也指出,虽然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仍在高速发展,但与全国急诊同行一样也面临多个共同问题:院前急救具体模式哪种更好、农村地区急救问题、不同地区与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发展不均衡问题、多数急诊科仍未实现完全独立问题、急诊医学的教学与科研问题等。

“当然,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更加有不断推动急诊医学发展的动力。”谢苗荣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会前会”,本次高峰论坛还特别设置心肺复苏专题论坛、感染专题论坛、心肺血管急症专题论坛、危急重症护理专题论坛、消化系统急症专题论坛、脓毒症专题论坛、老年危重专题论坛、呼吸支持专题论坛、神经及创伤专题论坛、院前急救专题论坛、以病例为先导的急诊特色论坛、休克专题论坛、急诊社区医疗专题论坛、儿科急危重症专题论坛等18个专题论坛共近120个专题报告。

“我们期望,通过全国各地的急诊科专家们相互交流,做好急危重症学科的规划,促进急诊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将一些在临床实践中有效的技术与方法传播出去,更好地服务患者。”李春盛坚信,国内的急诊医学队伍会越来越强大,也会创造出更好、更优秀的急诊科研成果真正地走向世界。

与会部分专家、学者合影。王光跃摄影

据悉,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自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8届。今年的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28家医院、卫计委中日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急危重症医学  信息化  临床专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