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i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黄云:绵阳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投资将达4800万元
黄云:绵阳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投资将达4800万元
  • 2016-07-29 16:15
  • 作者:孙杨
  •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近年来,在四川省卫计委、四川省委省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下,绵阳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总体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智慧城市、市县两级平台、居民健康卡、数字化医院和“互联网+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绵阳市卫计委副调研员、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黄云介绍了绵阳市的信息化发展工作。

绵阳市卫计委副调研员、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黄云 

一、绵阳市基本信息介绍

近年来,绵阳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能力居全省第二位。截止2016年上半年,绵阳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90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5家、二级46家,开放床位3.21万张,从业人员4万余人,每千人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2.35人、2.41人。2012年绵阳市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为第二批居民健康卡试点,直至目前,黄云表示,共发放绵州通居民健康卡404万张,发卡数量全四川省排名第一。因此,“绵阳模式”在全国、全省被大力推广。

二、“绵阳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涉及六大方面

(一)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扎实推进绵阳市县两级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建设,将绵阳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市级平台”)建设纳入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前期,市级平台建设方案已经获得四川省卫生信息中心审定并出具可研报告意见,绵阳市信息办审定该项目总投资达4800万元(分五年实施)。

绵阳市9个县级平台建设也已纳入国家医改项目实施,9个县市区基层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县辖区内部分医疗机构已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游仙区已经完成所辖全部公立医疗机构、153个村卫生室和25个诊所接入基层医疗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规范培训,已接入的村卫生室和诊所均能利用系统开展卫生计生服务,并支持居民健康卡在基本医疗、新农合直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提高了精细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

(二)绵州通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深入实施。

坚持“便利、利民、惠民”服务宗旨,全力推进居民健康卡与市民“一卡通”共建共享,覆盖绵阳市74.13%的人口。黄云介绍,绵阳市已有5个县市区、5个园区实现发卡全覆盖,占县市区总数71.43%,余下的4个县区发卡工作也已进入实质阶段。坚持医疗机构应用环境改造同步跟进,提升用卡水平。绵阳市市直属医疗机构和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三台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完成用卡环境改造,占绵阳市医疗机构总数的31.3%。在部分乡镇卫生卫生院,患者使用居民健康卡就诊比例已超过50%,个别地方甚至已经达到90%以上。实施居民健康卡与新农合功能整合试点,实现了一般诊疗费用直接减免、门诊补偿即时结算、住院补偿预缴及就诊信息跨机构查询,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感受。绵州通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和运用模式得到国家、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的认可。

黄云表示,健康卡在计划免疫、妇幼健康、无偿献血和计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正在开发中。全市精准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已采集完成,目前正在协调合作银行和卡商,力争今年年底完成绵阳市所有精准扶贫对象的居民健康卡发放。

(三)数字化医院建设增速。

将数字化医院评审作为重要民生项目深入推进,有效提升了医院信息惠民服务质量和水平。2015年有五家医院通过了四川省省级数字化医院评审,总数累计达到24家,占全市5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42.9%(其中,二星数字化医院7家,一星数字化医院17家)。今年年初申报四川省数字化医院评审医院共11家,直至上周已对7家医院进行了评审。

(四)网络医疗服务试点稳步推进。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设立市级网络医疗服务管理分中心和网络诊断技术中心(省级网络诊断技术分中心),针对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探索开展“互联网预诊、门诊、管理、随访”全流程健康服务等网络医疗服务试点。同时,利用微信、手机APP等应用,实现自助健康查询管理、预约挂号、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医护指导、费用报销和远程教育培训,最大程度方便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绵阳市接入健康四川24家。4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服务网络,绵阳市中心医院还与北京301医院及其他国内著名三甲综合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服务网络。2015年,绵阳市城乡居民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预约挂号和体检超过15万人次。

(五)智慧健康服务及养老产业加快发展。

绵阳市中心医院与企业合作研发了一款可穿戴产品,其在糖尿病、心血管病、风湿免疫检测方面效果明显,固定用户达1300多人。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针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幸福云医疗”移动应用已在医院内部进行推广,开通了家庭医生在线咨询服务。涪城区城厢、工区和西山社区3个“健康小屋”免费为居民提供心电图、血糖、总胆固醇、尿酸、脂肪率等检测,自动生成体检报告和健康档案,提供了健康教育、评估和慢病筛查、防控和管理等服务。积极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及儿童健康服务。

(六)信息惠民成效显著。

一是简化流程,快捷便民。通过互联网预约就诊,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就诊大部分程序;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到医院就诊,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或居民医保系统即使减免“一般诊疗费用”,看病流程减半(由6个环节减少到3个环节),同步完成新农合(医保)门诊补偿结算,既节约了医疗机构人力物力等成本支出,又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有效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二是减轻负担,控费利民。通过互联网,患者可以择优就医,减少浪费,控制不必要的费用;通过居民健康卡,绵阳市内将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等功能,减少重复检查。住院治疗时,通过居民健康卡的预结算功能,住院患者只预缴部分费用,出院时持居民健康卡直接在结算窗口办理新农合报账补偿,根据核算补偿金额结清自付费用,构建连续、互信的医疗服务流程,有效减轻医疗费用压力。

三是有效联动,助推公卫。通过网络就医数据库和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提供的就诊信息为居民健康档案的完善提供了帮助,把死档案变成了活档案,构建了共享的医疗服务信息,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无法有效管理和运用居民健康档案的难题,实现了预防、保健、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极大的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

四是强化监管、规范有效。实现基层信息系统、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与新农合系统功能整合,打破了证卡融合瓶颈,推动传统合作医疗证向居民健康卡过渡,进一步完善优化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持卡人银行账户转款收支,减少现金流,实现了动态记录和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构建了可查的医疗服务流程,强化了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实现了医保资金监管、节约医保资金等多赢的工作目标。

上述是目前绵阳市卫生信息化所进行的一些工作,黄云表示,信息化不止步,一切为患者服务,与时俱进。

(根据中国数字医疗网主办“现代医院数字化建设新趋势”之西部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分享沙龙活动上绵阳市卫计委副调研员、信息化建设推进办主任黄云演讲内容归纳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责任编辑:孙杨 TEL:(010)68476606】

标签:信息化/信息惠民/绵阳市  
  • 分享到: